IES情報站﹕訪談與國際視野
【明報專訊】現今同學能拓闊視野的機會確比以往多,例如很多同學會離港外訪交流,且交流地點距離香港甚遠。事實上,外訪交流的經歷提供不少好題材,所以除參觀、考察外,同學不妨多用訪談記錄一些「香港以外的經歷」,拓闊視野之餘,相關材料也可以成為獨立專題探究的素材。筆者早前到巴黎參與研討會,與一名在聯合國工作的香港人傾談,他展示以香港人的角度理解「國際視野」。
以下用港人思程的第一身經歷,鼓勵大家用訪談方式更宏觀地看「全球化」議題﹕
˙訪談人物﹕於聯合國任職的香港人思程,現駐巴黎
˙相關機構﹕聯合國
專題探究題目建議
根據以下訪談內容,同學可作出的專題探究﹕
1. 探討香港人在國際組織工作所面對的挑戰
2. 作為國際城市,香港青少年應如何裝備自己與國際接軌?
◆香港人的「世界地圖」
我曾經在「Trip Advisor」的地圖上點出到過的國家,加起來也有30個,自以為已算不少。有次認識到來自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的新同事,有同事說出差去過,又有人說博士論文就是研究該國與附近島國的就業情G。
發現自己見識淺薄
在那種場合如果開口問「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在哪堙H」實在尷尬,於是我就點頭「扮知」,默默聽同事討論這個我第一次聽到的國家。回到辦公室我立刻「Google」,原來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位於加勒比海地區,是英聯邦國家之一。「扮知」的情G出現過數次,更發現自己在「Trip Advisor」的「點點」都集中在東南亞、歐洲和北美,位於其他地區的國家,很多時也說不出在地圖上哪個位置,最不了解的是非洲。
小時候以為非洲是個很大的國家,現因工作關係接觸到很多來自非洲的官員和學者,和他們開會前都會「Google」其國家的資料,以免出洋相!記得有一年回香港,在銅鑼灣一家商場門口等朋友,身邊有個黑人保安員用廣東話對我說「早晨」,我很驚訝,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
原來他來自加納(Ghana),我告訴他有一個跟我很要好的同事都是加納人,我也和聯合國加納辦事處的同事合作過。他很高興,用短短5分鐘告知近10年的經歷﹕以前在加納是英文教師,後來認識了中國女朋友,結婚後跟她來香港……不過在港生活不容易,沒朋友,可能日後也要回祖國了……每當我介紹自己來自香港,很多同事也表示對香港有很清晰的印象,令我覺得受到尊重。認識他人成長的國家和城市,可算是尊重別人的第一步,大家有空也可以找地圖來讀一讀呢!
◆港人「兩文三語」不算多
尊重別人另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會說對方的語言。在香港成長,一直覺得能夠好好掌握兩文三語就很夠了,幾年前來到國際機構工作,才發現其實還要多學幾種語言呢!聯合國有6種官方語言,分別是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中文和俄文。聯合國最重要的文件都一定有這6種語言的譯本,最重要的會議一定有這6種語言的即時傳譯,在最近一次大會就發生一件趣事。通常發言者會用其中一種聯合國官方語言發言,方便大會安排傳譯,當天其中一名講者用土耳其語發言,令傳譯員們方寸大亂,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土耳其語!幸好有一個傳譯員會土耳其語,就先把土耳其語譯成英文,再由其他傳譯員譯成其他5種語言。
聯合國官方語言有六種
接待不同國家的官員、學者,我們都不可以假定對方一定會英語這所謂的「國際語言」。英文當然在英美澳加和前英國殖民地常用,但其他語言也有很高的使用度﹕如法文在西歐、西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通行,西班牙文則在本土和拉丁美洲常用,阿拉伯文廣用於北非和中東,俄文在東歐和中亞流行。那中文呢?因中國人口多,以中文為母語的人是世上最多的。在歐洲成長的同事,因為教育政策關係(很多國家要學生學3種語言)和與鄰國交流機會多,會說3、4種語言是等閒事。我有來自加泰隆尼亞(Catalunya)西班牙同事會說加泰隆尼亞語、西班牙文、英文、法文。一個芬蘭同事除了會芬蘭文和瑞典文,英文、法文、阿拉伯文和越南文也了得。在工作酒會上,他們都能自然從容地轉用不同語言,和不同國籍人士交流呢!
不能假定人人會英語
英國是歐盟成員,但在歐洲議會工作的代表人數不足,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英國人只會英語,不會其他歐洲語言。有美國同事和我分享,在美國一些地方,只會英語是身分高尚的象徵——只有低下階層的移民才會又說英語又說自己的語言。但他出國工作後發現這種思想在很多地方不合用!要學會多種語言真不容易,我會從學習用不同語言說「你好」、「早晨」、「謝謝」開始。任何人聽到外國人用本國的語言說出這3句有禮貌的說話,就像我聽到加納保安員用廣東話說「早晨」一樣,都會很高興呢!
■《IES講呢齱n
想知更多做IES注意事項,可瀏覽明報通識網新節目《IES講呢齱n系列,資深通識科教師許承恩講解IES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