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拒生態補償 環評制度存漏洞
【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仍未完工,大嶼山北面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持續下跌,雖然工程界指白海豚在完工後會游回來,但環諮會前委員文志森擔心,倘大橋工程竣工後沒有白海豚「回家」,大嶼山東北水域的海豚數量已跌至零,到機場第三跑道上馬,基線已低無可低,可能已毋須為白海豚制訂預警水平。
工程界指竣工後海豚會游回
機管局曾多番指出,政府在1990年代興建新機場時,北大嶼山的海豚數目由約100條跌到50條以下,但工程完成後5年,大部分時間海豚數目都超過100條,認為海豚是聰明生物,覓食水域廣闊,日後若有第三跑道工程,白海豚應會避開工程滋擾區域,待工程完成後就會重返機場附近水域。
機管局的說法會否實現仍是未知之數,但有環諮會前委員對本報表示,工程項目破壞生境,施工期間作同等補償,是較理想做法,例如落馬洲支線工程需要收回魚塘,九鐵當時為了補償,於施工期間整合及提升相同面積的魚塘,報告才獲通過,但環評條例沒規定必須這樣做,故後來政府以指定海岸公園無法於附近水域施工為理由,拒絕於港珠澳大橋施工期間作生態補償,亦令環諮會前後裁決不一致,認為環評制度存有漏洞,長遠應檢討。
第三跑道規模更大 環團憂白海豚絕[
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周月翔亦稱,除環評制度的後期監察有漏洞,未能阻止海豚數目不斷下降,負責審批環評報告的環諮會委員亦責無旁貸,容許路政署「先破壞,後保育」,待工程完成後才設立海岸公園,但施工期間「已將海豚趕走晒」,指第三跑道填海規模更大,同樣毋須在施工期間提出補償措施,擔心工程令白海豚絕[大嶼山以北水域。
環保署表示,第三跑道的環評報告,建議了一系列減低對白海豚影響的緩解措施,包括採用免挖泥方法拓地、採用深層水泥拌合法取代傳統海H挖泥、實行海天客運碼頭高速船及工程船的海上交通路線及管理計劃等,機管局須按照許可證內所載條件,執行環境監察及審核計劃,以確保建議措施得以實施。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