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電話卡有銷路未式微
通訊科技雖一日千里 老人家未適應
【明報專訊】移民在外﹐最緊要的事情之一﹐是和家鄉親人保持聯繫。過去十多年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使得使用互聯網和手機進行長途通訊成為可能﹐但是形形色色的長途電話卡﹐以未被科技淘汰,在本地形成「古老」和現代並存的局面。
在大多區不少店號都有兼售長途電話卡,在士嘉堡活灑商場內一間專門出售各色電話卡的貨亭。貨亭的東主是位中年印度女性。她表示﹐她這裏出售的電話卡可以致電世界上5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到她店舖買卡的以中老年人居多﹐也有年輕人。
這個商場內許多地方都有兼營長途電話卡的﹐比如華裔人士經營的郵局﹐也賣卡。不過負責人表示﹐除了郵務,他們生意主要是出售各種彩票﹐電話卡是人家推銷放在他們這裡的。平時也能賣出一些。
不過專營電話卡的印度女士稱﹐她的生意不錯。好的時候﹐一天可賣出上百張卡。談訪期間﹐她已經做出了數筆生意。記者現場觀察﹐發現來買卡的人們﹐多為女性長者。
來自北京的林女士表示﹐出國已經將近20年﹐用過電話卡無數。她憶述﹐最初的時候是使用貝爾的長途電話服務﹐但打長途電話費用昂貴,其後了解到可以使用電話卡。電話卡到處都有賣。各種便利店大致都能買到。
以她的個人經驗﹐中區華埠的卡給的折扣最大。一張5元的卡﹐4.25元就可到手。士嘉堡的商場﹐則需4.5元。非華裔經營的便利店﹐則一點折扣也不給。以打往中國為例,不同牌子收費有異,從每分鐘收費0.7仙到3.4仙都有。
被問到現在有不少「免費」方式打國際長途﹐為何她仍一心一意使用電話卡﹖
她說﹐主要因為雙親都已年邁﹐對上網和手機都不太熟悉。因此最可靠的辦法﹐還是通電話。不會遭遇什麼技術問題。
來自湖南的陶先生說﹐他和自己在魁北克讀大學的兒子﹐是通過微信或電郵聯繫。和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姐姐使用Skytone通話。但和仍留在長沙的父親﹐則必須打電話。老父不用電腦。有一個手機﹐但只用來通話﹐拒絕探索任何新的功能。
另一方面﹐已經有更多加拿大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來使用互聯網﹐造成通過固定電腦使用互聯網的情形減少。
一個叫做ComScore的數碼機構追蹤發現﹐目前﹐上述的比例是51%對49%。該公司加拿大總裁貝萊(Brent Berrie)表示﹐他對加國出現這種趨勢毫不驚訝。他說﹐美國現在的類似趨勢是61%比39%。加拿大朝這個方向繼續走下去﹐是理所當然之事。
有慣用手機的人士教路說﹐如果有一部手機﹐家中有高速上網的WiFi配置﹐那麼就能和親朋進行免費遠距離通話。但所謂免費﹐並不完全屬實。其中手機、高速上網﹐都是要花錢的。那算是「免費」通話的先期投入。相比之下﹐數元一張可以致電幾百分鐘的電話卡﹐還是真正廉宜實用﹔也許這是它們在高科時代仍能在市場分一杯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