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寫作題示例:通過一則故事的啟發,寫作一篇文章,談談如何消除偏見。(2013寫作題型)
像這類題目,提供一大段背景資料(故事),同學切勿和資料過分糾纏,根本要求,還是要從資料過渡到「談談如何消除偏見」。
?想考我什麼?
論說能力。如何消除偏見?同學能不能具體說明消除偏見的方法?所舉例證是否具說服力?提出的方法是否可行?皆為取分關鍵。
據筆者多年教學觀察,題目考問簡單,偏偏考生容易犯錯。大錯最少有二,一是反覆強調偏見的不良影響;二是花大量篇幅述說偏見的成因,此皆為偏離題旨之作。論說題型,問什麼就答什麼,問如何消除偏見,那就直接提供消除偏見的方法,至於偏見的成因,在提出方法的同時,應已扣連。
愈是看似簡單的題目,愈不能掉以輕心。
?題目解拆
偏見一詞較抽象,為避免各有各講,宜界定一下:偏見是指片面或過分主觀的看法,以偏概全,當事人且貿然作出判斷,以致產生不良的影響。偏見如偏食,偏食不利健康,偏見不利理性分析及待人接物,故須盡量清除屏障,方能一窺全貌,洞悉真相。像故事中的媽媽,未加深究便妄下判斷,形成偏見(略述偏見的定義及成因,由此引入正文)。
正文化繁為簡,針對偏見的三、四個成因(從故事得到的啟發),逐一提出消除方法,並論證所述方法的成效和重要性。最後帶出,要避免偏見,必須多方面審視自己,並盡量深入了解事情的細節,作出客觀判斷。
?論據舉隅
1.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語例,唐太宗在忠臣魏徵死後所說,以證多學習歷史、多觀察、了解人情世態有助消除偏見。)
2.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史記》。孔子自認曾對子羽的樣貌有偏見而看不起他,其後深感後悔,可見觀人於微非常重要。)
?5**範文節錄
(略去故事引入)
要消除偏見,首先必須學會「看」。看,是認識事物的必要條件。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每當下判斷之前,我們可以看看有否前車之鑑,亦宜觀察身旁的人和事。倘欠觀察,繩墨難免失去準頭,判斷亦容易有所偏差;這時候,偏見的魔鬼便暗暗叢生。
其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要消除偏見,還得培養寬闊的胸懷。人無完人,事物很難沒有缺陷。自大總是使人放大瑕疵而忽略別人的優點。倘若學會海納百川的態度,以寬廣的胸襟容納他人,偏見便容易消除了。
最後,我們亦要留意自己心中的鏡,多加自省。偏見所以形成,往往因為性格有異,習慣不同,或是價值觀之分別。以自己之標準看待別人,不免有所誤差。故此,我們必須保持心鏡清澈澄明,每觀一物,每下一語,不妨先拂去心鏡上的塵埃,嘗試一下易地而處。這樣的話,鏡中的倒影應會更近於真實。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