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查理周刊》雜誌社遭恐怖分子攻擊,引發捍衛言論自由向極端主義說不的呼聲,更促成全球數十國政府高官周日史無前例地參與了巴黎的反暴力遊行。然而諷刺的是,這些赴會元首代表當中,顯然並非人人都是言論自由的真正捍衛者,反而向來被視為「自由世界盟主」的美國,卻沒有任何政府高官出席,只有區區駐法大使參與。
領袖遊行國 新聞自由惹非議
有心水清的評論便指出,在派出外長或以上級別領袖參與遊行的數十國政府中,起碼有十多國在新聞自由上受到非議,例如巴林論人均比例是全球囚禁記者第二多的國家、土耳其2013年拘禁記者數目更冠絕全球,比伊朗和中國更多;以軍去年在加沙殺死7名記者,是2014年全球記者死亡人數第二高國家,僅次於敘利亞。
另外,阿拉伯世界的沙特、阿聯酋、巴林、約旦、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巴勒斯坦,不少記者和博客都遭無理拘禁,以至因「誹謗」當局而被定罪。歐洲方面,保加利亞和希臘過去兩年都有記者採訪示威期間被警方攻擊;斯洛文尼亞前年以誹謗為由判處一名博客監禁;波蘭政府去年6月突擊搜查一間雜誌社,謀求將一批令執政黨尷尬的高官對話錄音充公;英國政府則於2013年援引《恐怖主義法》,在機場扣留盤問著名記者格林沃爾德,又逼《衛報》銷狴悗e中情局僱員斯諾登提供的電腦硬碟。
不過,真正較令人意外的,始終是美國無高級官員到場。正如不少美國傳媒指出,這顯然是白宮刻意的選擇,皆因正副總統當日明顯沒有公務。即使白宮真擔心正副總統出席會喧賓奪主,又或基於保安考慮而缺席,但司法部長霍爾德明明身在巴黎也不抽時間亮相,確實說不通。至於外交盤算方面,美法近年關係不錯,華府也斷沒理由放棄向法國展示團結友好的機會,反而給對方潑一盤外交冷水。
然則為何白宮方面要缺席呢?首先,值得留意的是,奧巴馬政府與法國當局在看待今次《查理周刊》遇襲一事上,態度存在微妙差異。正當法國總理瓦爾日前發表演說,聲言「這是一場針對恐怖主義、聖戰主義、激進伊斯蘭的戰爭」之際,白宮卻一直迴避將「伊斯蘭」與「恐怖主義」這二字掛勾,更遑論高談什麼「與激進伊斯蘭戰爭」。
美回應恐襲 迴避歸咎伊斯蘭
奧巴馬上周發表的聲明,雖然「強烈譴責」這宗「可怕槍擊」,又對「這次恐怖分子攻擊的受害人和法國人民」表示慰問,但沒提及「伊斯蘭」字眼。霍爾德周日接受美國傳媒訪問,被問到法國總理表示「正與激進伊斯蘭交戰」,美國的看法是否一樣時,霍爾德只稱「我們與以假借伊斯蘭之名犯下這些邪惡罪行的恐怖分子戰爭」。白宮新聞秘書厄尼斯特在接受CNN主席訪問時,更連「恐怖主義」一詞也不用,只稱「暴力」事件,主持追問到底白宮是否視這次襲擊為恐怖主義行為時, 厄氏僅回覆,「基於我們現時所知,這似乎是我們正在面對的」。
奧巴馬2012年9月聯大發言時,曾針對當時一齣美國辱回短片(把穆罕默德描繪成同性戀者和戀童者)激起全球穆斯林抗議一事,強調它不僅侮辱穆斯林,還侮辱了美國,又說「未來不應屬於那些詆譭伊斯蘭先知的人」。美國右派按此猜測奧巴馬對多番嘲諷穆罕默德和伊斯蘭的《查理周刊》有所保留,也不是毫無憑據。
附和法國 恐增介入中東壓力
奧巴馬向來很獲美國回教徒社區支持,若在今次事件中附和法方,確可能破壞他多年來把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嚴格區分的路線,加深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矛盾,不利本土反恐,還可能令華府面臨加強介入中東亂局的國內外政治壓力,這正是他最想避免的。當然經此一役,美國右派肯定不放過他,勢將加強炒作質疑他是回教徒「無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