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專家稱,今次巴黎恐襲混合了蓋達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施襲模式,既有蓋達的仔細策略及震撼性,又有IS的小組行動的特徵。這種新模式不易追查,只須小量資源就可發動,為歐美反恐戰敲響新警號。 在IS崛起後,不少專家總結出未來恐襲可能模式:蓋達仍會集中於攻擊如客機這類「可觀」但具難度的目標;IS則會較低調和「業餘」,利用社交網絡動員西方國家的激進者施襲,那些人和IS甚至毋須真正碰面接觸。 《查理周刊》血案卻有所不同,因為事件明顯經精心策劃、手法專業、效果震撼,可是只要小量源資源和小撮人就可實行,這些特徵正是蓋達和IS的襲擊模式混合體。 法國在北非、中東以至穆斯林聚居的本土城郊都有反恐情報網,可是對於庫瓦奇兄弟自稱所屬的蓋達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的大本營也門,就只靠英美、沙特和也門這些盟國交換情報。襲擊《查理周刊》兩名恐怖分子中,兄長曾於2011年赴也門受軍事訓練,弟弟則參與招募恐怖分子新血,兩人都曾是重點監控對象。不過,法國在上年春天已終止對兩人重點監控,原因是他們「數年間都無可疑活動」。 現任和包括法國國家憲兵特勤隊(GIGN)前主管普魯托在內的前官員直言,這是因為缺乏資源。現時逾1000名法國人涉及伊、敘極端組織受監控,使當局疲於奔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