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南海海嘯未來或襲港
馬尼拉海溝地震引發 研預防措施
【明報專訊】太平洋及南海過去10年發生南亞及日本大海嘯,導致慘重傷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加強海嘯預警,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去年成為負責南海海嘯警報的小組主席。莫慶炎接受專訪時表示,憂慮南海範圍內的馬尼拉海溝未來可能發生地震,香港因無天然屏障保護,3小時內將受到規模相當於南亞海嘯的海浪衝擊,港島南部海灘、將軍澳、大嶼山南面等將首當其衝。現時預警小組正推算下一次海嘯重臨日子,以推行預防措施。
10年前的南亞海嘯令國際關注大規模海嘯的破壞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太平洋海嘯警報及減災政府間統籌小組,於2009年成立了「南海區域工作組」,由9個國家組成(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文萊、柬埔寨、新加坡及印尼),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在中國提名下,去年成為工作組第3屆主席,統籌南海海嘯預警工作。
規模相當於襲泰南亞海嘯
莫慶炎表示,本港有台灣和菲律賓作為天然屏障,太平洋海嘯進入南海後威脅香港的程度大減,不過南海內的馬尼拉海溝一旦發生地震,本港3小時後便有可能受到海嘯巨浪衝擊,規模與2004年泰國布吉遭受南亞海嘯衝擊相若,泰國當年有5000人死亡,主要在布吉。若南海海嘯來襲,屆時港島南部海灘、將軍澳、大嶼山南面,以及鯉魚門,都會首當其衝。他指海浪威力之強,足以捲走岸邊市民。
研究典籍 推算海嘯重臨時間
他續稱,工作組認為要未雨綢繆,以應付南海一旦發生大規模海嘯,政府及市民懂得如何應變,故明年有3大重點工作,包括籌備於北京設立工作組總部,協調各國預警工作,另要蒐集記載南海發生海嘯的文獻及典籍,以分析及研究,推算海嘯重臨周期。另外,小組要推行大規模公眾教育,首要將海嘯的基礎知識由英文翻譯成多種語言。工作組亦會鼓勵各國增建地震監測站及公開潮汐數據,有助準確推算海嘯到達沿海城市的時間。
事實上,目前無法得知南海大規模海嘯何時重臨,過去100多年來,馬尼拉海溝最強的地震是1934年發生的7.6級地震,當時有報告指在菲律賓呂宋島有人觀察到海嘯,但沒有任何記錄指海嘯影響香港。天文台自1950年代有記錄以來,共有7次錄得海嘯引發本港水位上升(見表)。
海嘯演習 加強應變能力
自2004年南亞海嘯以來,南海地區一直有不定期演習,本港演習由保安局統籌,下次演習日期為明年2月第一個星期。根據香港的海嘯警報系統,如預料南海或太平洋發生地震引發海嘯,導致香港水位上升0.5米以上,加上海嘯會於3小時內抵達香港,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提醒市民採取預防措施;若海嘯於3小時後才抵港,水位上升幅度輕微,但如海嘯引起公眾關注,例如日本311地震,天文台仍會發出海嘯報告,通知市民。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