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研慳電電子眼
增影像穩定 減少輻射
【明報專訊】因患外視網膜疾病失明的人士可用電子眼看模糊影像,他們需佩戴特製眼鏡,把影像及電力傳送到植入眼球內的裝置,但眼鏡會隨人體郁動而移位或滑落,影響影像質素。城大電子工程學系學者研發出新裝置,增加影像質素穩定性,及提高電力傳輸效能50%,可減少「叉電」次數,亦減少傳送電力時產生的輻射。城大擬跟內地及美國研發電子眼的公司尋求合作,在新一代電子眼引入其技術。
現時裝置僅辨人影
城大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儷行指出,美國有公司研發了第二代電子眼,去年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及歐洲當局認可,但本港未正式引入。現時一隻電子眼約售7.3萬歐元(逾70萬港元),用者看到的影像僅得60像素,能辨識方向、眼前有杯碟及人影,但未能辨識對方性別和容貌。
陳補充,此電子眼適用於外視網膜疾病患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研究指中國北部每千人有一人患此病),以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研究指40歲或以上中國人有7%患此病),但不適用於天生失明人士。去年被挖眼的山西男童小斌斌,其眼球受損,需使用另一類電子眼。
美國公司研發的第二代電子眼,是在眼鏡安裝攝錄機及無線電力傳送裝置,將拍得的影像和電力傳送到植入眼球的接收裝置,為人工晶片提供電能,晶片再把影像轉換成電子訊號,刺激尚未受損的視網膜視經細胞,令用者重拾部分視覺。
3D接收線圈穩定影像質素
城大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鍾樹鴻指出,用者要帶茼p筆盒大小的充電器為電子眼充電,惟用者郁動時,眼鏡會移位,影響傳送影像的質素,亦會浪費電力。該學系改動植入眼球的接收裝置,把接收線圈由單維結構改成三維結構(3D),再配合多維電能匹配裝置,可提升影像的穩定性,並把電能傳輸效能提升50%。鍾舉例,假設現時用者要每天充電一次,將來可延長至一天半。
陳儷行表示,第二代電子眼是的攝錄機安裝於眼鏡上,用者要郁動頭部才能轉移視線,而美國公司正研發的第三代電子眼,則會把攝錄機安裝於眼球內,郁動眼珠就可轉移視線,而且減省把影像由眼鏡傳送至眼球的繁複過程,可望把影像像素提升至200到1000。城大的研究成果可應用於第二及第三代電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