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肥上瘦下
安倍經濟學至今依靠的主要是大印銀紙及兩輪財政刺激,令股市最近升至7年高位。但這些政策沒有解決日本結構性問題之餘,還令社會貧富懸殊更趨嚴重。
實質工資連跌15月
安倍經濟學第一支箭促成股市暢旺,惠及佔全國人口20%的股民,日圓貶值則推動出口,令倚賴出口的大企業員工花紅大增。但與此同時,進口原材料價格高漲導至物價上升,工資增長卻追不上,實際工資更連續15個月下跌。根據日本本月初公布數據,9月份基本薪酬雖然按年上升0.5%,但增幅被物價增長抵消,實質工資按年下跌2.9%。
去年日本年收入200萬日圓(13.1萬港元)以下的貧困階層為1120萬人,較去年增加29.9萬人。另一邊廂,根據瑞信統計,今年日本資產超過約1億日圓(658.7萬港元)的富裕階層較去年增加9萬人,達到273萬人。貧困人口增多意味稅收和消費減少。
專家促推結構性改革
安倍經濟學第二支箭透過增加公共開支刺激經濟,如在2012年度便投入了13.1萬億日圓,2013年度投入了5.5萬億日圓。但由於建築界人手嚴重短缺及建材價格飛漲,尤其是地方的公共工程無法按計劃進行,成效成疑。此外,安倍經濟學集中大企業和大城市,希望產生所謂「滴漏效應」惠及地方及中小企,但效果不彰,振興地區經濟及中小企的政策亦被批評缺乏新意。
The Oriental Economist主編卡茲(Richard Katz)上周便在《外交事務》撰文批評安倍白白錯失了振興日本經濟的機會,更令情况惡化。他指出,沒有結構性改革,單靠日圓貶值並不能真正提高競爭力。他批評安倍只是延續日本一直靠量寬及財政刺激麻醉自己以避免改革痛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