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步行8000步強心健肺強活力
許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喜歡做運動,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觀察:「許多人對運動抗拒,其實是對競技類運動抗拒,例如打羽毛球會覺得自己不懂得拿球拍。但這不是一個令你不健康的藉口。」他認為,所謂「運動」有兩種理解,有勝負、有規矩的是Sports,具有競技性質,例如球類運動等;另一種是Exercise,不是比賽,而是透過大組肌肉的活動,產生足夠的能量消耗,目的是把日常積存過多的能量用掉,以免變為脂肪。上健身房、緩步跑甚或打球不鬥波只搓波都是。所以,如此理解之下,行路當然也是「運動」。「步行更是好好的exercise,因為有使用身體的大組肌肉來活動,便會健康。」
文職每天只行3,000步
步行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不過現代化的生活模式,令人們的步行量大為減少,估計一般文職人士,每天可能只有3,000至4,000步。現時國際醫學界建議每天應有8,000至10,000步的活動量,如此大約相等於進行30至45分鐘的康體活動,可消耗大約150至200kcal。
究竟,步行是一種怎樣的運動?許多人只把「運動」等同消脂減肥,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行政總監黃永森指,其實運動可以包含多種元素:
有氧運動:持續重複的動作,如跑步、踏單車等。它與代謝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效益有關;
阻力訓練:即所謂的「練大隻」,針對肌肉、骨骼的生長;
柔軟度:即伸展運動,針對肌肉系統的訓練;
神經肌肉運動:與平衡力、協調能力、身體的反應與敏捷度、體姿控制有關,可影響日常生活功能與運動表現。
行四十五分鐘消耗400kcal
黃永森解釋,步行是重複的動作,所以屬於帶氧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CSM)的指引,步行運動可以分為漫步、健步、急步與競步四個強度,競步性質屬於競賽運動,而漫步則是超低至低強度的日常「散步」。所以,若要達到鍛鍊身體的效果,一般都建議運動強度,起碼要達到中等以上:
健步:達到最高運動心跳率(220-年齡)的50至76%;
急步:需超過最高運動心跳率的64%。
讓步行更有效
要透過步行改善健康,先有量,再講究質。每天應該有幾多步才有效?
黃永森表示,有關每天步數的建議,其實是換算自運動量(exercise volume)指引。據2010年世界壎芠梒斯o表健康運動量建議,成年人每周應累積有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量,以帶氧運動為主,至於阻力運動,應每周有三至四次、針對八至十組主要肌肉的鍛鍊。
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若換算為能量消耗,即是每星期最少要額外消耗1,000kcal,即平均每天150kcal,「要消耗150kcal,即大約步行5,400至7,900步。」黃永森續稱,這5,000至8,000步是額外累積的「里數」,需要刻意安排去多走出來。「一般上班成年人,每天只3,000多步的話,刻意多走5,400步,便夠8,000步了。」
雷雄德指,最初健康建議每天一萬步,其實是日本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推廣的健康概念,而數步器也是由日本人發明。一般而言,步行一萬步約需75至90分鐘,相當耗時,「慢慢發現一萬步很難做到,便建議不如調節至八千步。沒有八千,何來一萬?」
急步行增加運動量
雷雄德認為,若有時間,行夠一萬步自是理想,但若想省時而維持步行效率,便要從步行的「質」入手,增加運動量,「時間不多,可能要行快點」。他表示,正確的健身步行,一般步幅略大於自由散步,上身要保持正直、兩臂前後擺動,呼吸自然、注意力集中便可。要健康急步行,要注意這些方法:
· 步幅要大,例如身高170cm的人,步間距需不少於一米,以「大踏步」方式步行,增加雙腿擺動幅度,能夠提升血流量和速度,加快心臟泵血到雙腿,促進全身血液運行。
· 雙臂前後擺動,配合急步行的姿勢。
· 當步行速度開始較日常步行為快的時候,身體需略向前傾,眼睛向前望,腹部微微收緊,保持背部挺直。
· 急步行宜穿著舒適的運動鞋,或步行用皮鞋。
· 注意心跳與呼吸的變化,每分鐘宜維持110至130左右,呼吸可以靠腹部收縮作為輔助。
運動是良藥
除了作為一般健康生活習慣,步行也可以成為病人康復後的恆常訓練。三年前,香港復康會在沙田區組織「優質健步班」,相約逢星期三早上,一起步行個半小時,小組相當受歡迎,現已累積逾六十位病者,而每課起碼有三、四十位病人出席,氣溫舒適時會在沙田運動場練習,最近天氣炎熱便移師有冷氣的室內運動場。
說是優質健步,皆因不只是普通步行,在開班之初,義務運動教練替他們設計了結合不同動作的「加強版」,提手、抱膝、急步行、橫行、直線行… 增加步行的難度,運動量也相應提高。患上糖尿病的蕭女士反應最直率:「其實我不鍾意運動,但發現運動後血糖真的低了一點,血壓又低了一點,體會到好處。醫生講我都當佢冇到,現在不用跟醫生駁,自己啞了。」現年五十五歲的她,患上糖尿病逾五年,最初只用半粒藥,其後藥量一直加,現在血壓、糖尿與膽固醇三藥要同用。「覆診時我問醫生怎樣才會好?醫生說,做運動吧。」
陸先生五年前在公園運動時,突然心肌梗塞,入院「通波仔」兩個,但三個月後卻又輕微中風。幸好活動能力沒大受影響,但最記得再學行路,落樓梯的第一步最辛苦。
「最初是難行的,因為精神狀態不好,做什麼都差一點,但慢慢會好的。這些步行動作,以我們這年紀來說,做來都索氣的,但時常做便會習慣。」現年六十九歲的他說,步行三年來,身體狀態一年比一年恢復,覆診時知道病情穩定,平日看醫生的次數亦減少了,令他對運動的信心更大。「一把年紀,最好早少少下車,步行一會」是他現在的運動心得。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註冊社工黃德康指,病人步行小組自開始至三年來,參與病人可說來自四方八面,由心臟科、糖尿病科等長期慢性疾病之外,也有情緒病患者參與。雖然步行看來簡單,但只要在步行時細心加入難度,對他們體能的挑戰也不少。現在小組由病友自己領課,如何讓病友們更有信心,行得「落力」一點,還是病患同路人的體會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