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通識.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太重要?太困難?
【明報專訊】近日從報章報道可見,不少人憂心通識科「今日香港」單元的「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將被刪減。刪減原因一方面是有人擔心中學生未能了解艱深的政治概念及議題,影響學習效能;另一方面,有人質疑近年中學生積極參與政治運動的現象與通識課程有關,認為中學生過分深入探究這些主題,將更有動機參與社會運動,影響社會穩定。
無可否認,若刪減原因是擔心中學生參與過多政治活動,會令社會各界憂慮通識課程檢討的過程被政治干預,有違教育專業原則。故現時教育局仍堅守立場,指出課程檢討不會有政治干預,檢討原則也不受「佔中」事件影響。
不過事件值得大家思考﹕究竟「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對學生而言有何重要?
第一,參考過往三年文憑試題目,總有一題與這主題有直接關連。無可否認,通識考題有跨單元特質,同學也毋須過分擔心要如何讀好「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不過同學普遍仍有此印象﹕熟讀相關議題必對考評有幫助,亦可對答題有更大信心。
第二,對中學生而言,大家常覺得政治議題較深,但政治又的確為「眾人之事」,如果同學能好好掌握政治議題、概念,必對了解其他課題有很大的幫助。
以下,筆者分享一名畢業生的通識學習心得。他如何讀好「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主題呢?
1. 多角度的重要性﹕政治參與的多角度因素
通識科提及「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其中包括影響參與程度和形式的因素,就此可由多角度分析,包括社會結構、政治、教育、傳媒方面等。以教育為例,教育水平對社會政治參與有很大的影響。當某地區的人民有較高的教育水平,自然對政治有較深的認識,亦會更關注社會的變化,自然會有較高程度的社會政治參與。
2. 現實社會事例﹕找出近年深刻的例子
那到底社會政治參與有多重要呢?其重要性在於民意對政府有很大的影響力,能推動政府改變政策。「政府公信力」正正建構在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因此市民的政治參與對政府施政可構成很大的壓力。以國民教育科爭議為例,正因為香港市民的政治參與,最後政府逼不得已擱置國教課程指引。
3. 個人經驗﹕政治參與的觀察或親身經歷
我曾參與七一遊行,最深刻的是見到不同群體就其難處向政府申訴。我也有反思﹕究竟這是否讓政府了解市民訴求的最好方式?然後調整施政?自己在政治參與過程中有很多思考機會,也對自己理解不同議題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