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民生促進會「市選特輯」之六:擇其賢者而選之
市選的目的,是讓市民在其居住的選區選擇一位議員,代表他們在議會發言和執行決策,同時推選一位市長,來領導議員治理市務、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因此選擇合適的代言人兼公僕是非常重要,否則累己累人,遺憾4年。
選賢簡易法
選賢的方法可不少,其中一個簡易的方法稱為「FAB」,是Features?Advantages和Benefits的縮寫,換言之,就是候選人政綱的重點、各重點的優點、以及個別選民認為對己的獨特好處。
簡易法的第一步,是將眾候選人政綱各項重點如交通運輸、稅項、經濟與就業等並列,經過審視,選擇含有最多選民關注議題的政綱作複選。然後細讀複選入圍的政綱,列舉各人各項重點的優勝地方,逐項比較,挑選兩三個擁有最多優勝項目的政綱作決選。最後,小心分析入圍的政綱,檢視有什麼對選民本身及家人非常有利的特點,再逐項比較,從中選出包含最多有利特點的政綱,以決定投票意向。
定質分析法
定質分析法可和上述簡易法配合,進一步深入剖析。一般而言,參選者必然盡量美化他們的政綱,來贏取選民的選票。選民須小心分析,判斷所言是否合理,建議的措施是否可行,提出的資料(如所需資金和時間、集資方法、成本效益、技術問題等)是否可靠,列舉的利益是否隱藏着負面影響等。而更重要的是必須從整個政綱來檢視,切勿被個別政策的巧言令色所蒙蔽。
參選者所擁有的人文資本(human capital)亦不可忽視,因為那會影響他們的施政方向、範圍和手法,因此選民須比較各人的學識、才幹、經驗、背景、遠見、品德及處事態度等特質。此外,在這個多元文化社會,參選者對族裔社群的認識和了解也是非常重要。
切忌自我誤導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選民可藉着有關市選的資訊來協助自己作抉擇。不過,這些資訊偶有令選民誤解的情況。最近多位省府議員和大機構總裁公開支持某市長候選人,儼然成為省府和商家贊同的未來市長。其實這只是他們的個人意向,並不能反映其所屬機構的認同,選民切勿自我誤導。
新近的民調顯示,一位本來領先的市長候選人的支持率明顯滑落,形勢不利。然而,此乃民調進行時被訪者的意向,並非真實投票結果,而且不少被訪者仍未決定意向,他們在投票日的選擇可會扭轉市選結果。現時距離市選尚有3周,形勢可瞬息萬變,因此擁護該候選人的選民,切勿氣餒而放棄投票。
總而言之,選民在運用市面的資訊時,須綜合不同報章、電台、電視台及互聯網的報道,留意其真確性和客觀性,作深入分析,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