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故事﹕深入自然 反思保育

[2014.09.29] 發表
(後排左至右)導師之一Toby帶領學生馬柔嘉(Carol)、庾霖峰(Issac)、(前排左至右)羅晞彤(Jessie)、劉芊彤(Nicole)和古晉朗(Kelvin)「出征」亞馬遜,拍下很多稀有生物的照片,驚歎之餘,各人更明白要好好保護生物多樣性,令這些生物不至絕種。
2013年前往肯尼亞考察的王展晟(Eric,左)和區鎧琳(Karen,右),回港後向家人朋友分享經歷,希望更多人關注全球環保議題。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人類活動加劇全球暖化,生活在城市的我們或者無切身感受,但若深入大自然,不難發現氣候問題造成的影響。本地機構仁愛堂自2010年每年舉辦「極地之旅」,贊助學生做環保考察,用所見所聞宣揚保育信息。今次我們請來曾到訪亞馬遜和肯尼亞的師生分享旅途所得,看看兩地的保育方式有否值得香港借鏡之處。

經濟大於環境 政府未管污染

Jessie指出,熱帶雨林中有不少煉油廠,這些設施和開發工程嚴重破壞生態,但由於煉油是當地主要收入來源,政府未有專門立例規管,污染嚴重。Kelvin續稱,當地政府雖有保護雨林的政策,但保護熱帶雨林責任在於每個人,只有人人遵守法例,熱帶雨林才能得到真正保護。

原居民導賞 同參與保育

考察隊在Yasuni National Park研究中心留宿,水電供應有限,遊人必須帶走廢物。生態學者在Yasuni開辦生態導賞團,由當地原居民參與導賞,一方面將保育信息帶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讓原居民了解自己居住地的生態價值。Carol解釋,當地族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密切,對大自然抱尊重態度,「他們用植物製藥,並非因為植物的藥性,而是相信植物的靈魂會令人痊癒」。

亞馬遜雨林 全球最多物種

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Amazon rainforest)面積佔全世界熱帶雨林的一半,橫跨8個國家,是全球最多物種的地區,極具生態價值。與很多天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一樣,亞馬遜在經濟發展之下無奈屈服,加上全球氣候問題,生物多樣性日漸下降。

2014年7月,25名香港學生在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和5名導師帶領下,前往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展開15天旅程,深入亞馬遜熱帶雨林,到訪Cuyabeno和Yasuni兩大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在當地學者協助下考察和蒐集資料。

資源不足 學會珍惜

Kelvin認為這次旅程可能是人生唯一的機會,未來即使花錢也未必能深入亞馬遜考察。「以前看電視介紹亞馬遜,覺得好像每走一步腳邊已經有不同物種,但其實觀察物種需要細心和耐性,加上使用不同的器材和技術,才能把物種拍攝下來。」

「沒有東西是理所當然」

除了親眼看到稀有物種,旅程也讓香港學生深有感觸。Issac難忘生態導遊中有兩個沒機會上學的小女孩,「我們曾經以為接受教育理所當然,但在世界另一個角落,事實並非如此」。Jessie指這次旅程令她體會「珍惜」二字,「當地資源短缺,供電不穩,例如我們要關燈儲電來煮食。在香港不曾經歷這些生活,因此回來後更珍惜現有的資源,也會跟同學分享體會」。

在亞馬遜,河流是生活用水的來源,但所有污水都只能排回河中,Issac記得當時洗澡的水是淡黃色的,「在香港,很多東西好像理所當然,但在亞馬遜,每一桶清水都很珍貴」。為減低對河流物種的影響,考察隊使用不含化學成分的有機清潔劑。回港後,不少學生也延續這個習慣,Nicole表示會盡量少買外賣,減少即棄食具造成的浪費。她認為,環保意識應從小培養,希望政府加強環保教育,以及撥款給學校發展資源回收。

◆亞馬遜稀有物種

倭狨(Pygmy marmoset)

是世界上最小的猴類之一,體長只有約16厘米,但尾巴有20厘米長,用作保持平衡。

透翅蝴蝶(Greta oto)

是中南美洲熱帶雨林的獨有品種,翅膀中間透明,在視覺上有保護作用。

毒箭蛙(Amazonian poison dart frog)

因當地族人會把此蛙身上的毒液塗在箭頭上狩獵而得名,其體型細小,不易被發現,被稱為「雨林中的寶石」。

肯尼亞 遙望動物大遷徙

肯尼亞(Kenya)位於非洲東部,平均氣溫14℃至19℃,氣候宜人,並非如一般人想像中的荒蕪炎熱。肯尼亞曾是英國殖民地,當地人一般能以英語溝通。2013年7月,23名香港學生與仁愛堂副主席陳婉珊前往肯尼亞作環保考察,到訪位於Samburu、Nairobi和Maasai Mara的3大國家保護區(national reserve),遙望動物大遷徙。

感受人與動物密切關係

Safari,一個在肯尼亞非常流行的字,原本是狩獵旅遊的意思,但自從1970年代肯尼亞政府全面禁止狩獵,Safari被賦予新意思——「用相機捕捉動物」。肯尼亞非常重視生態保育,Eric形容,肯尼亞國家保護區面積非常大,一望無際,不像動物園。「園區內沒有設圍欄,動物可自由走動,跟在野外一樣。遊客只能在遊覽車上觀看,最多只容許4至5輛車在每一群動物的周邊。」肯尼亞不容許遊客自己駕車,必須參與當地旅行團,由導遊兼司機設定路線。Karen說,為防止有人在園區獵殺,警衛會在場監察,也會阻止可能傷害動物的行為,如使用閃光燈拍照。參觀過程中,Eric最難忘看到獅子獵食,形容過程血腥又震撼,令他真切感受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法則。

動物受傷害 敵視人類

考察隊住在保護區中的旅館,位置跟動物棲息地非常近。Eric笑言有一次沒有鎖好房門,猴子偷偷走進去,把行李內的藥物搶走。在當地,人與動物的關係密切,但人類行為往往令動物受傷害,繼而令動物敵視人類。Karen記得當時嘗試走近黑猩猩,豈料牠發脾氣和亂丟東西,「導遊說過度伐木破壞黑猩猩的棲身地;又有人把黑猩猩嬰兒當寵物飼養,但長大後拋棄牠們,導致牠們討厭人類」。

氣候變化影響部落生活

旅程中,考察隊到訪兩個傳統村落,其中馬賽族令Eric印象深刻。「他們是遊牧民族,房子用牛糞、泥土、樹枝等建成。在全球暖化還不是太嚴重的年代,他們會在一個地點留居10年左右,但現在因為雨水多,房子只能支撐2至3年。馬賽族男子滿18歲時會獵殺獅子,把獅頭當作成人禮祭品。談到這種獵殺會否影響生態,Eric認為他們不是把獅子販賣,而是把牠當祭品,顯示族人對大自然的尊重,因此不會對此反感。Karen喜歡族人的熱情和風俗習慣,「他們跳舞和歡呼歡迎我們,第一次親眼看到鑽木取火,感到非常神奇」。

保育是全球議題 盼港府勿只做表面

修讀商科的Eric坦言以前只會從利益去考慮問題,「例如是否建機場第三跑道,以前我肯定會以經濟收益為重;但經過此趟旅程,我會多從生態角度思考,例如海豚的生命不能量化」。Karen說,以前覺得香港和肯尼亞非常遙遠,但看到遊牧民族因氣候變化而遷徙,始發現環境保育不是地區議題,而是全球議題。「即使肯尼亞重視保育,若世界各地不合作,其他國家的人類行為也間接影響他們的生活素質。」

商科生:從前只考慮利益

考察之旅後,Karen和Eric對香港的環保政策也多了一分見解。Karen說︰「香港政府在環保上,不是沒有做,而是沒有盡力。例如政府建濕地公園,但是否等於保育物種?希望政府在環保政策上不要只做表面。」Eric則認為資金對環保工作相當重要,建議政府與商界合作,多花資源於研究上,培養人才,讓有心人可以帶頭做保育工作。

◆肯尼亞稀有物種

黑猩猩(Chimpanzee)

與人類有共同祖先,智商相當於5至7歲的人類。黑猩猩與人類基因非常相似,當中只有一對染色體不一樣。

火烈鳥(Flamingo)

又名紅鶴,是大型水鳥。紅色並非紅鶴本來的羽色,而是來自其攝食的浮游生物所含的甲殼素。嚴格來說,牠們不屬於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

■相關概念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態保育(ecological preservation)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思考問題

1. 根據以上的分享,現時全球生態環境遇到什麼問題?

2. 你認為香港的環境保育政策有效嗎?為什麼?

文﹕鄭寶欣、袁志敏

圖﹕袁志敏、受訪者提供

更多教育
通識講場﹕政改方案 何去何從?
【明報專訊】香港政制發展討論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央官員、本港政界中人、前高官甚至英國外交部紛紛開腔表態。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就行政長官普... 詳情
【明報專訊】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通識科科主任吳浩麒表示,同學如要好好理解政改方案及特首選舉這個議題,必須先掌握單元二今日香港內有關「政... 詳情
【明報專訊】西非的伊波拉疫情自3月在幾內亞爆發以來持續蔓延,截至9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西非三國,包括幾內亞、塞拉利昂及利比里亞已錄得超過... 詳情
知多點﹕伊波拉是什麼?
【明報專訊】伊波拉是由絲狀病毒引起的出血熱,共有5個品種。目前在西非肆虐的屬扎伊爾株,死亡率高達九成。病毒的天然宿主仍然是謎,但有證據顯示,... 詳情
時事漫話﹕愈住愈細 樓價繼續貴
【明報專訊】˙資料A 資料來源︰〈尊子漫畫〉,《明報》,2013.02.26 漫畫內容 漫畫中的告示是「上車盤示範單位」,...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t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