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殘暴超蓋達 阿富汗例子難複製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東南亞研究講座學人廖振榮(Joseph Chinyong Liow,音譯)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同樣提出ISIS的魔爪不只伸向歐洲,東南亞同樣是新血溫牀。
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吸引全球各地穆斯林加入所謂的「聖戰」行列,拉登及其生前領導的恐怖組織蓋達正是這段時期的產物。文章提醒,投身這場「聖戰」的人有不少來自東南亞,當中不少後來返國自組恐怖組織,包括與蓋達有聯繫、涉嫌策劃2002年和2005年峇里爆炸案的印尼伊斯蘭祈禱團。
不過,文章分析指出,雖然ISIS可藉哈里發國理論的神學吸引力、渲染教派衝突和利用敘利亞人道災難在東南亞贏得一些市場,但昔日的阿富汗故事未必在ISIS重演。首先,當年阿富汗的「聖戰」訴求在穆斯林世界得到普遍擁護,但ISIS形象殘暴,在東南亞極具爭議,就連部分極端組織亦譴責批評,例如伊斯蘭祈禱團指控ISIS是「非伊斯蘭」,其成員是「極端分子」;另一印尼聖戰組織則質疑ISIS的宗教可信度,否定其「哈里發國」地位。
語言不通 削宣傳攻勢
文章又指出,ISIS在東南亞的招募行動始終受制於語言障礙,阿拉伯語始終不是區內穆斯林社群的通用語,大部分人的阿拉伯語根本不足在沒翻譯下理解ISIS宣傳攻勢,故亦難以與ISIS的阿拉伯裔武裝分子聯合作戰。
不過,《海峽時報》指出,印尼人和馬來西亞人在敘利亞很可能是組成一隊作戰,或可減少語言障礙(印尼語和馬來西亞語都屬於馬來語系,一定程度上互通),相信有助ISIS更易招攬無法以英語或阿拉伯語溝通的印尼人。
事實上,近期敘利亞接壤土耳其邊境的戰事片段中,就見到ISIS有成員以波斯尼亞語互相溝通。
(外交事務/海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