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利潤遜唱片 縱增長難補損失
【明報專訊】本地唱片業務愈趨弱勢,縱仍穩佔音樂市場收入的七成,但銷售額由2009年的2.77億跌至去年錄得2.09億元,短短5年萎縮四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數碼音樂,同期鎖售額由約6100萬增至約9000萬元,增長卻未能彌補實體唱片的損失。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總裁馮添枝說,除了非法下載及串流問題,數碼化音樂本身成本不菲,但透過逐首歌分拆出售,仍盼可薄利多銷。
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報告顯示,全球音樂市場收入由2003年達98%來自唱片,10年間大跌近半至去年錄得51%。本港唱片銷售亦由2009年的270萬張,跌至去年160萬張;惟回顧1990年,單是白金唱片及金唱片銷量,已達182.5萬張,而香港IFPI的「金唱片頒獎典禮」亦在2000年起取消,改為「唱片銷量大獎」。
數碼成本貴削利潤
馮添枝指出,過去每張唱片利潤至少達10至15%,數碼化的利潤卻因科技成本高昂,利潤只得約5%,致增長追不上損失。不過,馮指數碼下載音樂的收益有顯著上升,其收入由2011年近乎零,跳升至去年的23%。
比數碼音樂更大的挑戰,是來自YouTube一類串流平台;近日有指YouTube制訂新合約條款,包括不准控告YouTube、綑綁式要求音樂人不得上載樂曲至YouTube以外平台、降低每次播放分紅等。若不簽署新約,舊影片亦會遭刪除。YouTube發言人未有正面回應,只說「已經與數百間大型和獨立唱片公司達成合作關係」。
馮添枝擔心,新條款會影響獨立音樂發展。如獨立樂隊不簽新約將陷兩難,等同助長非版權人將其音樂免費串流,最終得益者只有相關平台。著名樂評人馮禮慈則認為,新條款非全不合理,分析指平台仍可助獨立樂曲宣傳之用,亦應透過現場演唱來增加收入及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