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海綿3先驅獲化學諾獎
金屬有機框架如「妙麗手袋」 助碳捕捉吸污染

[2025.10.09] 發表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3名分別在日本、澳洲、美國大學任職的學者分享,以表彰他們開發出有「分子海綿」之稱的分子結構「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簡稱MOF)。評審團周三(8日)公布得主時表示,小量MOF材料就像小說《哈利波特》中妙麗的手袋,可以在極小體積內儲存大量氣體,指出這些金屬有機框架可用於沙漠空氣取水、二氧化碳捕捉、儲存有毒氣體,或作為催化劑推動化學反應,為解決人類當前多項重大挑戰提供新契機。

3名得主包括1951年日本出生的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1937年英國出生的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布森(Richard Robson),以及1965年生於約旦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亞吉(Omar Yaghi)。

3得主分別生於日本英國約旦

1989年,羅布森率先以嶄新方式組合正電荷銅離子與四臂有機分子,形成井然有序、孔隙豐富的晶體,猶如鑽石內藏無數空洞,惟最初結構不穩容易崩解。其後,北川進與亞吉分別在1992至2003年間,為這種結構帶來突破。北川進證實氣體可在MOF中自由進出,預見其具可塑性;亞吉則合成極穩定的MOF,並展示可透過理性設計賦予新特性。

「方糖大小材料表面積如球場」

自此,全球化學家共創出超過萬種的MOF,應用涵蓋水中PFAS(含氟有機化合物,由於難以被自然分解,因此被稱為「永久化學物」)污染物分離、環境中藥物的殘留物分解、二氧化碳捕捉,以及沙漠取水等方面。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這些材料內部猶如酒店房間般有大量空間,讓客體分子能自由進出,並指這類材料表面積極大,「一個體積與方糖差不多的多孔材料,其內部總表面積可媲美一個足球場」。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林克說:「金屬有機框架潛力巨大,為度身訂製的新材料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北川進昨表示對獲獎深感榮幸,「我的夢想是捕捉空氣並將其分離,譬如分離出二氧化碳、氧氣或水等,並利用可再生能源將它們轉化為有用材料」。

(路透社/法新社/諾貝爾獎網站)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