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因詐騙損失6.38億元 去年金額較10年前翻近倍

[2025.08.25] 發表

【明報專訊】加拿大反欺詐中心(Canadian Anti-Fraud Centre,CAFC)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因詐騙損失金額高達6.38億元,較10年前幾乎翻倍。

自2021年以來,累計損失已突破20億元,報案率估計只有5%至10%,顯示實際損失可能更為嚴重。

有科技專家表示,詐騙問題已對金融服務業構成危機,情況恐怕「未見頂峰」,他警告,人工智能(AI)技術正使騙徒更易得手,即使閣下未曾受害,但有認識的人可能上當,遲早殃及池魚。

CAFC統計顯示,去年共有34,642名受害者報案;冒充詐騙(Impersonation Fraud)是目前增長最快的詐騙類型之一。騙徒常冒充銀行職員、機構代表或熟人,誘騙受害人交出敏感資料或金錢。

魁省格蘭比(Granby)居民簡森(Claudine Jeanson)是其中一位受害者。今年6月,她在社交平台「臉書」(Facebook)的二手貨交易版塊Facebook Marketplace出售物品時,與一名買家聯絡,對方要求她提供手機號碼以便轉帳100元,但連結無法使用,雙方遂約見面。

不久後,她接到一通來自「加拿大皇家銀行(RBC)」的來電,來電顯示號碼與皇銀一致。對方聲稱其帳戶出現可疑活動,急需她轉帳1萬元至「安全帳戶」以保障資金。簡森打開銀行應用程式時,發現名為「皇銀」的聯絡人已被加入。她信以為真,按下轉帳鍵後心頭一沉。

事後她聯絡皇銀,得知在她轉帳前,已經有3次企圖從其信用額度提取1萬元的行動被銀行攔截。

她質疑,銀行能阻止3次提款,為何沒有阻止她轉帳,也沒發出警示。皇銀在書面回應中表示,會逐案調查詐騙事件,但不評論個別個案,同時銀行強調,職員絕不會要求客戶提供一次性密碼、轉帳以保護帳戶,或分享電子轉帳連結。

簡森稱,皇銀完成調查後,以電子存取協議為由,拒絕賠償其損失。她說,部分銀行職員的態度令她感到被責備和忽視。

科技專家利維(Carmi Levy)解釋,銀行通常不會公開防詐技術細節,以免被騙徒利用,但他指,詐騙案件持續上升,顯示現行措施不足。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