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全港學校 提醒勿「借姊妹校作幌子」 教局:禁未經批准與第三方合作辦課
【明報專訊】本港有私校早前捲入「借殼辦學」風波,亦有津中涉嫌違規與內地機構合作辦學。署理教育局長施俊輝昨透露,局方不時收到學校辦學的投訴,一些學校已被列入關注名單。他稱局方已去信全港學校,提醒未經局方同意,不可與第三方合作辦學。根據信件,教育局表明公帑資助學校不能「借姊妹學校合作計劃名義作幌子」,違規合辦正規課程。
教育局以「團結守護專業誠信」為題,上周四(21日)致函全港學校,局方在文件開首表明「高度關注『鑽空子』和違規行為」,當局絕不容忍,已嚴肅跟進涉事學校,包括勒令學校停辦。
局方在文件續稱,除非獲教育局批准,否則任何學校均不可與第三方機構協作,並安排以其學校名義開辦教育課程,並由家長或學生向該機構支付學費;當局亦提醒公帑資助學校不能「借姊妹學校合作計劃名義作幌子」,違規合辦正規課程,包括標榜提供中學文憑試(DSE)課程,並於收生時誤導家長或學生;並且不得濫收費用。
稱不時收投訴 有校列關注名單
另外,早前私校一諾中學(九龍塘)懷疑有學生持「深港雙重學籍」,事件發酵至教育局拒絕為該校註冊。局方在信件亦提到,每個學生不能同時在多於一間公帑資助學校註冊,又稱學校有責任提交學生就學資料,如誤報或資料不實,局方會「採取行動,絕不姑息」。
參考舉報公屋獎賞?
施俊輝:獎勵非重點
教育局早前設舉報機制,用作舉辦懷疑內地機構或中介假借港校名義宣稱有合作。施俊輝昨於無邪`目《講清講楚》,被問會否仿效舉報濫用公屋機制設立獎賞,施認為獎勵非重點,重點在於去除教育界的害群之馬,防止投機取巧的辦學者。
倡雙非來港讀書 勝內地「補習」
施俊輝另提及,教育局一直有留意雙非學生人數,並納入學位估算,稱當局過去十幾年來有措施應對,包括幼稚園「一人一位」措施、「跨境學童專網」。他又說,部分雙非學童會回內地升大學,引述專家分析原因在於雙非兒童家庭成員多在內地。
施認為,若雙非兒童或持受養人簽證的學童有意在港升大學,可及早來港讀中小學,認為相比以自修生身分、找內地師資質素不明的補習社來準備應考DSE,本地學校質素更有保障,亦有助學生盡快融入香港教育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