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數字資產減摩擦成本 盼代幣化對接實體經濟
【明報專訊】政府6月底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及提出「LEAP」框架,當中提出擴展代幣化產品種類,財庫局長許正宇表示,現時於不同經濟領域中均需要不同中介渠道作對接、交易時需要核實,而數字資產及其區塊鏈技術的特點為可追溯性及不可篡改,可減低交易的「friction cost(摩擦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及資金流轉速度,希望業界就技術不同應用場景給予意見,同時盼可利用代幣化得以廣泛利用,將其對接實體經濟。
摩擦成本即為因各種阻礙因素而產生的非必要成本。許正宇說,政府曾兩次發行代幣化綠色債券,其結算交收周期由交易日後的第5個交易日(T+5)縮短至T+1,代幣化可令資金轉運速度及交易效率提升。
LME可研用代幣化技術
「LEAP」框架中的「E」為擴展代幣化產品種類(Expanding the suite of tokenised products)。許正宇指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將香港納入其許可交付地點後,現有約8家金屬倉庫會於本港建立,據他理解當中部分倉庫已開始營運;另上海黃金交易所早前亦在香港設立首個國際板指定倉庫。他表示,LME將香港納入為其全球倉庫網絡內的許可交付地點,可創造許多有色金屬的供應鏈,建立大宗商品生態圈,並研究利用區塊鏈及代幣化技術的可能;希望業界就不同應用場景給意見,令代幣化得以廣泛利用,對接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