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蠓蟲群起亂飛 不叮不咬生態健康指標
【明報專訊】春天氣溫回暖,昆蟲專家稱多倫多會出現大批蠓蟲(midges,圖)來襲。
氣溫回升,多倫多水域近日出現大量蠓蟲盤旋。這種每年4月底至5月初定期報到的小生物雖令人困擾,但專家強調牠們是生態健康的指標。這種外形似蚊但不叮咬的雙翅目昆蟲,幼蟲階段主要棲息於湖泊底泥中。
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物學榮譽教授格溫(Darryl Gwynne)指出,安省存在多種蠓類,而在多倫多水域群聚的通常屬於「搖蚊科」(Chironomidae)。
格溫指出,某些蠓種能作為環境指標生物,反映棲地品質。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昆蟲學策展人、多倫多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學教授柯里(Douglas Currie)解釋,這些昆蟲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階段,成蟲壽命僅數日。
幼蟲階段棲息於水體底層,以有機物和藻類為食。
柯里表示牠們在湖泊、河流的沉積物中大量繁殖,待冰層融化後同步羽化成蟲。蠓蟲聚集其實是求偶儀式。雄蠓會以樹木或岩石為地標形成群舞,這種視覺效果能吸引雌性加入。
對雌蠓而言,這就像參加速配派對,能自由選擇交配對象。
每隻雌蠓可產下數百顆卵,但整個族群會在爆發後迅速消失。安大略湖中存在數十種蠓類,各有不同生命史。「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同種不同世代,或是特性各異的物種輪流登場。」
遇蟲群閉口 減戶外光源
柯里強調,蠓類是水生食物網的基石。牠們不僅是魚類、鳥類的重要食源,成蟲更是蜻蜓、燕鷗等空中獵物的美饌。對人類而言,唯一困擾就是經過蟲群時,可能吸入或誤食牠們。但這可是維持健康生態的小小代價。
專家提供實用防蠓指南,建議遭遇蟲群時閉口避免吸入,關閉門窗或加裝紗網,因為蠓類具趨光性,可減少戶外光源吸引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