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中國「零補貼免關稅」拓外貿 港大劉寧榮稱自貿體系重建需四五年 讚港不報復美政策
【明報專訊】近日中美貿易戰事態急促發展,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認為,美國今次關稅戰破壞30年內各國建立的自由貿易體系,重建或需四五年,惟中國或可藉此機會仿效日本,透過海外投資等方法聯繫其他國家,輔以「零補貼,零關稅」等政策,在國內則提供公平競爭環境,吸引外企與中國貿易,「承擔大國角色」。
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昨日舉行「2025未來趨勢論壇」,劉寧榮出席活動時表示,美國今次挑起貿易戰是意識到本土製造業不斷流失到海外,擔心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故在「十字路口」下決定以關稅作為調整政策的一部分。他認為美國「下錯藥」,即無辦法解決自身問題,亦破壞各國在過去30年經世界貿易組織建立的產業鏈;又稱全球化雖會帶來問題,但應在此自由貿易的基礎上修補,而非試圖「另起爐灶」拋棄過去的成果。
對外「門開愈大愈好」 對內應統一政策促消費
劉寧榮續稱,今次事件亦讓世界知道國與國的關係是如何脆弱,未來需重建一個能讓各國均可獲益、互相支援依靠的經濟體系,惟過程困難且具不確定性,或需四五年。不過他說,中國可藉此機會在未來加強聯繫他國,「把大門開得愈大愈好」,成為「貿易的把手」,展示中國對全球貿易有貢獻。劉舉例,中國可透過資本及科技加強海外投資,並對外企實行零關稅及對內企實行零補貼措施;在國內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吸引更多外企與中國貿易或到國內發展,同時承擔大國的角色;此外中國亦應統一國內市場政策及養老政策,讓人民更願消費,帶動國內經濟。
對於美國政府在貿易方面開始將香港與內地「綑綁」一起、無視香港為單獨關稅區,劉寧榮批評美方做法霸道,不尊重世貿組織協定。同時,他讚揚香港無對關稅措施報復,稱香港優勢是自由港,「從來就沒有關稅」,不值得以此作為代價反擊,令香港失去獨特之處。
北大教授:國內多套利企業家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張維迎亦有出席活動,他表示國家的經濟發展核心在於企業家的創造力,惟現時國內大多數為茩奏u期利益的「套利型企業家」、並非「創新型企業家」,導致近年中國未得到真正的經濟增長,籲企業家透過想像力,創造更多新產業。
明報記者
(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