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慕智:部分年輕人現港獨思潮 因缺國民教育
【明報專訊】《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近一年,基本法委員會前副主任梁愛詩認為,只要社會對國安教育有清晰認識,就會理解國安法律並非用作打壓異己,舉例很多政治人物仍「自由地在街上行」。行會成員鄭慕智則認為,部分年輕人出現港獨極端思潮,根源在於缺失國民教育,令他們對國家歷史、文化及政治制度缺乏了解。
梁愛詩稱國安法律非為打壓異己
很多政治人物仍「自由在街上行」
教聯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及香港和平發展基金昨日舉辦「國民和國家安全教育」研討會,逾600名教育界及學生出席。政務司長陳國基視像致辭表示,期望教育界支持政府及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從學校層面積極推動國民教育。他稱,唯有從小培養國安觀念、民族感情及國民身分認同,才可令青年關心國家發展,自覺承擔維護國安責任。
主題講者之一的梁愛詩認為,只要社會對國安教育有清晰認識,就會理解國安法並非用作打壓異己,她以「立場案」由前公民黨主席余若薇大律師代表為例,稱反映國安法實施無影響特區的高度自治和市民自由。她強調國安法律無損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對於近年接連有終審法院海外法官離任,梁稱,部分法官年屆九旬,不來港參與訴訟是「很自然的事」,不能視之對本港法律無信心。
另一講者鄭慕智認為,本港歷史背景特殊,殖民時代留下的思想觀念對年輕一代有一定程度影響,部分年輕人對國家認同感較薄弱,甚至產生誤解和偏見,出現港獨極端思潮,他建議將新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並鼓勵學生到內地交流。
同場的全國人大前常委范徐麗泰稱,不論是《港區國安法》及《國安條例》均列明國際公約繼續適用於本港。她期望學生藉國民教育理解人權是有限度,不應侵犯他人的人權,市民的結社自由亦不能影響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