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考古六大發現楚國王墓上榜
【明報專訊】中國社會科學院昨日公布「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個入選項目包括吉林和龍大洞遺址、浙江仙居下湯遺址、甘肅臨洮寺窪遺址馬家窰文化聚落、陝西寶雞周原遺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江西景德鎮元明清製瓷業遺址群。位於古絲綢之路上的烏茲別克蒙扎鐵佩遺址入選「國外考古新發現」。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報道,吉林和龍大洞遺址是目前東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考古隊在距今1.7至1.5萬年的地層中發現帶有V字形的人工刻劃石製品,顯示長白山地區於東北亞古人類演化與遷徙扮演重要角色。
烏茲別克絲路古蹟 列國外發現
浙江仙居下湯新石器時代遺址至今發現壕溝、人工土台、房址、食物加工場所、紅燒土「廣場」遺蹟等,考古隊初步復原出下湯遠古村落的結構佈局,是中國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組織結構的重大突破。
從舊石器遺址到明清瓷窰
位於甘肅定西臨洮縣寺窪山村的寺窪遺址,是馬家窰文化遺址群的中心性聚落,首次發現史前時期三重近方形佈局的大型「圍壕(溝)」,約5000年歷史,是目前中國最早、奠定後世方形「城池」的基礎。
專家表示,寺窪遺址馬家窰文化大型聚落展現5000年前黃土高原西部早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補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黃河上游核心腹地關鍵期的空白。
陝西寶雞周原遺址有宮城、小城與大城3座西周城垣,在宮城東南門西側的壕溝內發現200多片卜甲、卜骨殘片,初步辨識出刻辭180多字,涉及天文曆法、歷史地理、軍事戰爭等方面,對解開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諸歷史謎題有極高價值。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楚國高等級大型墓葬,墓主為戰國末期楚考烈王(約公元前290年至前238年);為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陵墓制度、楚國東遷後歷史文化,提供系統性資料。
該墓出土器物1萬多件,其中包括各類青銅容器154件,圍繞青銅鼎形成的多種鼎制組合顯示出戰國晚期楚國王陵的獨特禮制。
此外,景德鎮在本年度發掘14個遺址點,聚焦鎮區瓷業發展、原料來源產區、燃料來源產區、道路交通網絡等,揭示明清兩代御窰廠的歷史變遷和南宋至近代鎮區民窰的發展脈絡,為景德鎮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