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深圳全國外貿第一 廣州跌出四大城市
【明報專訊】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包括廣州和深圳,不過兩地去年經濟表現「冰火兩重天」。作為廣東省會,廣州去年GDP增速在大灣區內地9市中排末二,與深圳有3.7個百分點差距,經濟總量差距也進一步拉開至5769億元(人民幣,下同)。更甚者,去年廣州的GDP總量被重慶超過,全國GDP城市排名跌出第四,「北上廣深」變成「北上深渝」。對此,廣州市統計局承認,去年面臨虓s舊動能轉換陣痛突顯、有效需求釋放不足、市場預期趨向疲弱等多重挑戰,經濟承壓前行。
穗受累燃油車佔比大 深成產車第一城
反觀深圳,去年以進出口總額4.5萬億元超越上海,再度成為中國外貿第一城,值得注意是,無論是深圳外貿全國居首,或是廣州失落全國GDP第四,相當一部分原因跟汽車產業有關。數據顯示,深圳的新三樣(鋰電池、電動汽車、光伏產品)產品去年出口額增長11.5%,同時,作為一座只生產新能源汽車的城市,去年深圳以293.53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拋離重慶、廣州及上海這些傳統燃油車生產重要城市,以黑馬之姿問鼎全國汽車產量第一城,而在2023年,深圳連三甲都不入。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汽車城名次的變化與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有關。在汽車產業從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城市沒有及時跟上轉型趨勢,而另一部分城市採取了提前佈局,造就去年的新局面。事實上,連續5年為汽車產量第一城的廣州,因汽車製造業中的燃油車佔比較大,影響也較深,尤其是佔了廣州汽車產量八成的廣汽集團,去年產銷雙雙下滑,直接導致廣州不單失落寶座,還被重慶追趕。
痛定思痛,早前舉行的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市委書記郭永航便多次提及汽車業發展,指出要用5年時間集中資源力量,打造一個萬億級別的智能網聯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群;廣汽也表明今年要「二次創業」,鞏固新能源汽車市場,加快智能駕駛技術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