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卜卜齋:古人怎麼說衣服?
【明報專訊】衣服除了遮身保暖,還可美化裝飾,既是社會地位的標誌,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徵,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易?繫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把衣服上比乾坤,賦予政治教化功能,可見古人對衣服的重視。
衣、裳
古代上身的衣服稱「衣」,下身的衣服或裙子叫「裳」
˙〈木蘭詩〉「脫我戰時袍,荍睌簧伒n」,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多年,回家馬上脫去戰衣,換回女孩子的裙子
˙李清照〈一剪梅〉「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她提起羅裙,登上小船,希望藉此排遣離愁別緒
˙蘇軾〈後赤壁賦〉「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蘇軾再遊赤壁,半夜有孤鶴,像穿著下身黑衣、上身白衣,掠舟而過
布衣
布製的簡樸衣服,引伸為百姓平民的意思
˙《韓非子.五蠹》「布衣相與交,無富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平民交往,無利害衝突,貴乎真誠;君主用人,不必要求人才誠信,只要善用權術,群臣便不敢作奸
˙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存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說自己一介平民,本來打算歸隱,只是被劉備三顧草廬的誠意打動了,才出山相助
˙司馬遷《史記》載藺相如以「布衣」借代百姓,怒斥秦王:「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G大國乎?」,他指摘秦王一心只想得到和氏璧,卻不打算用城抵償給趙國
褐
古代貧苦人穿的粗布衣,用粗麻或粗毛製成
˙《史記》另記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藺相如見秦王傲慢,存心欺騙趙國,便叫隨從換上粗布衣,偷偷帶和氏璧逃離秦國
˙《老子》(《道德經》)「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說明白我(作者)的人很稀少,效法我的人很可貴,所以聖人身穿粗衣麻布,而身上懷蚅_玉,比喻賢能之士,隱藏其才能
袂
袂(粵音迷,陽去聲)即衣袖
˙《禮記.檀弓下》載,春秋時齊國饑荒,有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設置飲食,接濟飢民。「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有個飢餓的人用衣袖蒙蚆y,拖茖I重的步伐來到,想要吃些東西,但因為黔敖呼喝他,結果他不吃「嗟來之食」,最終餓死了
˙《晉書》〈劉伶傳〉「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劉伶喝醉了與人衝突,對方挽起衣袖要打他,劉伶說:「我身體如雞肋,抵擋不住老兄的拳頭」,那人笑而住手
羅紈、紈
羅紈(粵音元)泛指精緻的絲織品,也指富貴人家的衣服;紈(粵音元富)亦作「紈獺v,細絹做的褲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華美衣著,常借代為富家子弟,多含有貶意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他以「羅紈」借代富貴人家,指穿著華美衣服的遊客比堤邊的青草還要多,極言西湖的熱鬧情G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中ˇj死,儒冠多誤身」,他指富家子弟不學無術不會餓死,滿腹經綸的清寒儒生卻窮困潦倒
˙《紅樓夢》第一回「錦衣紈瓣妙氶A飫甘饜肥之日」,故事主人翁形容自己是富家後代,穿華美衣褲,吃甘甜肥美的食物,曾經歷一番夢幻,藉通靈之說撰寫了故事
裘、狐貉
裘(粵音求)指皮衣,如輕裘、貂裘、皮裘;狐貉則指由狐、貉毛皮製成的皮衣
˙《論語?子罕》「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孔子讚揚子路穿著破舊衣服站在穿著名貴皮衣的人旁邊而不覺羞恥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狐裘不暖錦衾薄」,寫塞外苦寒的情G,見軍旅生活的艱辛
■林瑞安 - 資深中文科教師、中學中文科主任。曾舉辦多項創意活動,助學生學習中文,認識中國文化
文:林瑞安
圖: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