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夜間鳥鳴聲紋化圖譜 大嶼山發現至少3種 AI分析叫聲 貓頭鷹「現形」
【明報專訊】貓頭鷹是畫伏夜出的鳥類,生態調查很困難,幸好每種貓頭鷹都有獨特叫聲,可以透過聲音辨識其種類。香港觀鳥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辨認大嶼山出沒的貓頭鷹叫聲,結果發現大嶼山至少有3種貓頭鷹在晚間出沒,一個月就錄得2.6萬次領角鴞叫聲,更發現褐魚鴞發出深沉的叫聲,原來是雌雄對答。另外,研究有意外收穫,除了貓頭鷹的叫聲,亦錄得在香港甚為罕見的其他鳥類如仙八色鶇,估計牠們在夜間靜悄悄遷徙,故日間甚難發現其蹤影。
明報記者 馬耀森
香港觀鳥會獲大嶼山保育基金撥款217萬元,今年初起在大嶼山開展一項為期18個月的研究項目,首次利用「被動聲學監測和樣線調查」,記錄不同棲息地的夜鳥類。被動聲學監測已被證明是可靠且具成本效益的研究技術,亦已廣泛應用於偵測及記錄行蹤隱秘的夜間鳥類,例如貓頭鷹。
監測一年錄音2.2萬小時
AI分析快速篩選
香港觀鳥會研究主任江珀墉表示,香港的雀鳥調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日間活動的鳥類,對夜行雀鳥所知不多,尤其是夜間出沒的貓頭鷹。觀鳥會於大嶼山不同生境的地點,包括深屈、昂坪、彌勒山及水口等,放置自動錄音裝置,每日由日落到日出連續記錄鳥類的叫聲,為期一年,完成後分析錄音,以識別夜行鳥類的叫聲。
全港約10種貓頭鷹出沒
大嶼山3種:褐漁鴞鵰鴞領角鴞
江珀墉稱,以被動聲學監測方式辨認鳥類的好處是毋須親自到場,只需記錄周圍聲音,然後可於任何地方分析。不過該項目於不同地方連續錄音,一年的錄音量長達約2.2萬小時,事後需要長時間聆聽,並不可行,故研究團隊利用外國開發的人工智能軟件分析雀鳥叫聲。他說,近年人工智能科技日漸成熟,外國開發出一些軟件,可以將雀鳥聲音變成看得見的聲頻圖譜,然後在短時間內將雀鳥的叫聲篩選出來,並分析是哪種雀鳥。該項目截至10月底的數據顯示,大嶼山在夜間至少有3種貓頭鷹出沒,包括褐漁鴞、鵰鴞,以及領角鴞,以全港約有10種貓頭鷹計,大嶼山約佔三分一。
香港觀鳥會研究主任鍾晉霆表示,觀鳥會現時使用的雀鳥聲頻圖譜資料庫由歐洲開發,記錄逾6000種雀鳥的叫聲,若本港記錄的雀鳥聲頻圖譜與歐洲資料庫琣X,人工智能就可辨認該種雀鳥。另有本地雀鳥叫聲是歐洲所無,但過去有研究曾記錄相同種類雀鳥的叫聲,最後亦成功辨認所有雀鳥。
鍾晉霆稱,研究過程不但發現每種貓頭鷹擁有獨特叫聲,不同地方出沒的貓頭鷹,叫聲亦略有不同,另外本地曾記錄到一對褐漁鴞的二重唱,意味牠們很可能在附近棲息,甚至繁殖。
飛機升降低頻聲一大障礙
江珀墉又稱,透過聲學監測記錄雀鳥叫聲,其中一個條件是背景不可有太多雜音,觀鳥會在大嶼山設置的錄音機偶然會錄到飛機升降的聲音,其低頻會蓋過周圍的聲音,包括雀鳥微弱的叫聲。另外貓頭鷹不但叫聲獨特,甚至同類之間,每隻叫聲亦略有分別,不過今次研究未有分析每段錄音之中有多少隻貓頭鷹,故未能估算研究範圍內的貓頭鷹數目。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