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生理假及月經平權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內地設生理假規定 尚未普及推行
中國內地自1993年設立《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但尚未普及推行。《女職工保健工作規定》提出經確診患有痛經的女性員工,每月可獲生理假一至兩天。
北京、深圳、天津、河北、上海、江蘇及浙江等10餘省市曾發布生理假相關政策,有地方法規明確女性職工有一至兩天生理期休假,當中北京最早從1990年就頒布相關法例。不過,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法學院教授沈建峰曾接受內媒訪問稱,從企業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的角度看,增加生理假會令聘請女職工成本增加,導致其在勞動力市場處於不利地位。若無反歧視制度配套,只是增加女職工的各種假期,總體來看未必對女職工有利。
香港至今未有法定生理假。香港女青年商會2020年收集755份問卷,受訪者主要介乎25至44歲,其中65%為女性,調查顯示96%受訪女性於生理期間不適,包括下腹疼痛、頭暈、腹瀉等,亦有92%女僱員稱影響工作。調查並發現,逾90%受訪僱員支持政府增設法定生理假期,更有約70%受訪僱主亦支持該法例,反對的僱主主要擔心法例被濫用,或認為現有病假條款已可照顧痛經情况。雖然有近半數女性僱員曾因月經不適而要請假看醫生或請病假,不過有26%表示曾因此被僱主或主管歧視或埋怨。◆
月經平權
月經是女性正常生理現象,月經平權(Menstrual equity)是指女性應具有容易負擔及方便取用的月經產品、接受相關健康教育的權利,以及不應將月經污名化。國際婦產科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在2019年指出,全球有5億女性活在月經貧窮中。
據國際培幼會網頁,即使在發達國家如英國、韓國和日本,亦有不少女性未能負擔購買衛生用品的費用,而「月經羞辱」的原因在於性別不平等。如據尼泊爾的傳統,女孩需每月一次被迫在「月經小屋」隔離,女性亦因月經遭受批評及歧視,甚至羞辱。尼泊爾14歲女孩馬利加(Manika)指每次來經就要被獨自困在可怕的「月經小屋」,除憂慮被毒蛇和昆蟲咬到,更害怕被醉漢闖進來強姦。
關注月經教育及月經貧窮組織Free Periods Hong Kong共同創辦人陳鈺霖(Zoe)表示,要去除月經的負面標籤,無論男女都應接受月經教育,學習月經是很平常的生理狀况,由此學習尊重別人身體,理解身體自主。
〔主要學習重點:可持續發展(性別平等)〕
■相關知識點
˙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
˙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
●挑戰題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圈出正確答案。
1. 香港勞工法例現時設有生理假期規定。(是∕否)
2. 中國內地雖然設有生理假期的規定,但仍 未普及推行。(是∕否)
3. 性教育有助消除對月經的污名化。(是∕否)
(參考答案見另文)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