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者老化青黃不接 辦實習導賞盼吸新血 大學生走入盂蘭勝會 學踐文化傳承
【明報專訊】七月十四剛過,盂蘭勝會在各區此起彼落,但近年風光及規模明顯不及以往。即使百年歷史的九龍城區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已列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當區盂蘭勝會代表也表示,部分義工因年紀漸長、體力不繼或已遷出,未能參與籌備,勝會青黃不接。今年市建局首度招募本港大學生擔任「盂蘭勝會實習生」,兩名參加的學生說,過去一個月籌備盂蘭勝會的前期工作、活動流程、募款,以至製作潮式祭祀工藝品,不但加深對潮州社群認識,更學懂如何實踐文化承傳。
人手平均80歲 過百人剩二三十
東頭村盂蘭勝會本月4至6日(農曆七月初一至三)在賈炳達道公園足球場舉行,東頭村盂蘭勝會非遺推廣及活動顧問鄭相德表示,搞活動最需要資金和人手,但人口老化下,目前籌辦人手平均已達80歲,人數也從高峰時百多降至二三十,亟待年輕人承傳。
市建局今年支持東頭村盂蘭勝會試行「大學生體驗及傳承計劃」,亦支持舉辦一連3晚免費的「盂蘭文化及戲棚小食導賞團」,帶參加者觀賞神功戲,甚至深入戲棚後台,從另一角度了解盂蘭勝會歷史文化風俗。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2011年列入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見另稿)。長春社高級保育經理(文化保育)兼東頭村盂蘭勝會顧問黃競聰是導賞團成員,曾走訪多區研究全港盂蘭勝會,認為舊區盂蘭勝會傳統正面對很大挑戰,例如西營盤以前有正街、三角碼頭和東邊街3個潮州盂蘭,如今只剩三角碼頭,而九龍城區仍在辦盂蘭勝會的有東頭村和九龍城(位於亞皆老街一帶)。
西營盤3會剩1 疫後籌款更難
黃競聰稱,新冠疫情後觀察到盂蘭勝會傳承挑戰更大,有些潮州盂蘭組織籌款較從前困難,或場地等的問題,只能簡單在會址舉行儀式,而非在公共球場搭戲棚、請經師等,而東頭村盂蘭能恢復疫前規模,相信籌備者投放不少心力。
新舊派做事有別 學生稱需齊讓步
兩名於香港都會大學就讀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學生,其實習工作包括撰寫計劃書、募款、製作活動流程等。就讀文化及保育研究的羅焯瑤說,今次落手參與活動發現理論和實踐很不同,憶述其中一個工作是要手寫單據給捐款人,然後將該人名字寫在榜上,但當幾個人同時來捐款便忙不過來,故建議用電腦和轉數快,但一直依傳統辦事的義工不熟悉,故未有即時採用新方法,但稱未來會考慮數碼化捐款程序。羅說,文化保育需要新舊派互相了解讓步才能成事。
實習生除逐家逐戶籌款,還到區內不同的潮州店尋求支持。另一實習生陳俊賢表示,很多潮州店員都十分熱情,其中有做粥粉麵店的老闆更請他吃東西,又很樂意分享店舖經營手法,讓他感受到社區聯繫和人情味。經過今次實習計劃他領悟到香港不少珍貴文化傳統都面臨挑戰,即使不屬於潮人社群,但身為城市一員都可協助承傳。
明報記者 李淑瑤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