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AI App 可測曾否患抑鬱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醫學院採用「多模態數據—人工智能分析」技術,研發可用於有效評估抑鬱症的手機應用程式。程式綜合面部表情、聲音、自評及腕動計收集到的作息習慣等指標,判斷患者是否曾患抑鬱症,其統計學上F1分數達0.81(1為最精確),有關結果已於國際期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發表。
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指出,僅26%常見精神障礙(包括抑鬱症及焦慮症)患者會尋求精神健康服務,美國亦有研究發現患者情緒病發病到求醫平均歷時6至8年,大部分患者因缺乏意識、害怕被歧視或尋求服務時遇到困難未能及時尋求醫療協助。中大精神科學系主任榮潤國表示,有關程式將提升患者對抑鬱症的認知,早診斷、早治療,並減輕醫療體系負擔。
綜合表情說話判斷 盼助早診斷
為驗證「多模態數據分析」對抑鬱症診斷的成效,中大精神學系利用程式做對照研究,共有101名抑鬱症患者和82名無精神障礙人士參與。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多眉頭緊皺,前額與眉頭皺縮成Ω狀(Omega Sign),較少嘴角向上,說話時傾向使用第一人稱,較常使用消極詞彙,且語速變慢、停頓時間有較大變化。患者也會減少活動時間,作息時間亦呈延遲。抑鬱症患者及康復者自評的快樂指數則均較非患者低。
增回饋功能後向公眾開放 料需最少一年
有參與研究的患者認為,程式有助於未接受過精神輔導的人,但目前需每日4次、連續7天測評,負擔較大。該患者希望程序可用AI即時給予用家意見和互動,而非重複相同問題,才能吸引用家更多使用。針對患者意見,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李汶浩稱,將進一步研究減少所需測評次數,並研發即時回饋功能。
應用程式目前僅開放予參與研究者。榮潤國稱程式將在即時回饋功能完成後向公眾開放,預計需最少一年時間。團隊後續已研究程序在預測患者對抗抑鬱藥的治療反應方面的應用,正招募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