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sir教寫作:修辭關乎文章結構

[2024.05.28] 發表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修辭不僅是文字表達,也關乎文章結構。有些文題,根本已設定了某種修辭的表述方式。不懂運用,用得不好,影響的也不止於表達分數。用得好,那是文章內容、結構上的亮點,也是表達上的亮點。以下分從三種題型,各介紹三種有關的修辭手法。

■半封閉題型(圖)

●(1) 倒敘入題

◆範例

〈楊修之死〉

從「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開始,倒敘楊修被殺的原因。作用是把結局提前,製造懸念,吸引讀者注意。

◆用法

文題:我最想找回的玩具

小熊是我心愛的玩具,也是我今天最想找回的一件玩具。他是我的玩伴、好友、知己,更是我失意時唯一傾訴的對象。(倒敘入題)

這裏先突出全文主題,然後逐步回溯故事的起因,描述為什麼小熊如此重要,以及失去它的情節。至於「玩伴、好友、知己、傾訴對象」等,則引出下文各段的發展,並加強「最想找回」的說服力。

●(2)伏筆呼應

◆範例

〈楊修之死〉

前文以「數犯曹操之忌」為伏筆,然後通過六件事為呼應,逐步揭露楊修如何讓曹操心生殺意:由「心甚忌之」、「心惡之」、「聞而愈惡之」、「愈惡之」、「大怒」,到「殺之」。每段結尾都有呼應之筆,也是層遞的典範。

◆用法

文題:一次令我百感交集的聚餐

這次聚餐讓我既期待,也詫異,也憤怒,最後也感到一絲安慰。(伏筆)

此後各段內容,分別就「期待」、「詫異」、「憤怒」、「安慰」等情感變調作出解說(呼應)。

●(3)反襯對比

反襯與對比不同。反襯是一賓一主,主體是(A)或(B),起綠葉襯牡丹的效果。

對比是把對立的兩面((A) 和 (B))同時呈現,妙在言在此((A)+(B))而意在彼(C)。

反襯

〈愚公移山〉

以智叟「目光短淺」,反襯愚公的「大智若愚」。

◆用法

文題:熱鬧之後,我反而感到失落

「熱鬧」(A)和「失落」(B),當中的經歷和感受截然不同。寫作本題,熱鬧產生的是鋪墊作用,目的是反襯失落,故失落是主體。

例如謝師宴的熱鬧過後,同學各奔前程;你感受到離開母校和朋友、獨自面對將來的失落。難點在於失落是熱鬧的相反,同時是熱鬧的延展;如果把失落寫成忽然擔心親人癌症入院,這個襯托就不能成立了。

文題: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

通過「昔有」(A)「今無」(B)的反襯,逐層突出今天不一樣感受:

不便:過去可隨時隨地上網聊天、得知天下事、傳信息或安排事務;今天則與世界失聯及無法溝通。

失措:過去過度依賴手機,視為不可或缺;沒有電話頓時感到不知所措。

孤獨:過去可隨時上網與親友保持聯繫;沒有電話,感到孤獨,無法交流。

寧靜:沒有電話通知、信息的干擾,忽感到更寧靜和平靜,可以專注於思考和休息。

自由:感受不到外界的干擾和壓力,感到更自由,享受與他人面對面交流的處境。

◆範例

對比

〈廉頗藺相如列傳〉

敘述將相之間「文」與「武」、「貴」與「賤」的矛盾,最後歸於「同心為國」的主題,從這個角度看,可作為對比的典範。

〈楊修之死〉

以楊修的「恃才放曠」與曹操的「隱忍不發」形成反差對照,以突出「楊修之死」這個主題。

◆用法

文題:重遊舊地,看到眼前的景物,難免興起一番感受

這一題,題面是對比。作者「撫今」(B)「追昔」(A),「興起了一番情懷或感悟」(C),例如:歲月滄桑、變是永恆、人情冷暖、此心不變等。

一提,如果考生不用對比寫法,而用襯托寫法,例如把感受側重於「懷舊」(A)、或者「傷今」(B),變成以(A)襯(B),或以(B)襯(A),也無不可。最重要弄清楚自己的寫作意圖,然後選用合適的修辭手法。

■開放題型(圖)

●(1)比喻/象徵

◆範例

〈逍遙遊〉

惠子以大樹的不中繩墨,比喻莊子之言「大而無用」。莊子則以樹之「無害」、「無用」,象徵「逍遙」、「無為」的「道」。

◆用法

文題:孩子不是等待填滿的瓶子,而是化作燃燒的火焰

從比喻角度,孩子就像一個空空的瓶子,等待被填滿;瓶子也象徵局限,意味孩子的能力缺乏發展的機會。如果說孩子像燃燒的火焰,這個比喻強調孩子擁有無窮的能量和創造力;火焰同時象徵活力和熱情,可以照亮身邊的一切。

開放題往往需要較多想像力,善用比喻和象徵,可以加強發揮。

●(2)層遞

◆範例

參前文「伏筆、呼應」。層遞法讓文章組織更緊密,由淺入深,逐步揭示全文的焦點。

◆用法

文題:我從書本中找到快樂

嬰兒:書本讓我好奇,觸摸書頁,聽父母講故事,讓我感受到愛和歡樂。

兒童:書本成了朋友和導師,是一扇通向新世界的門,遨遊其中,豐富想像,加快成長。

青少年:書本成為庇護所和心靈寄託,找到理解和安慰。小說、散文等,引領探索身分和價值觀,鼓勵我面對困難。

成年:書本成為我培養智慧和享受寧靜的伴侶……

老年:隨着歲月的流逝,書本成為我回顧生命的忠實朋友……

●(3)引用

◆範例

〈師說〉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上例可見韓愈在引用之後,還加以詳細解說。

◆用法

文題:無愧的選擇

孟子回答淳于髡:「嫂溺授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權是通權達變的意思。

淳于髡是著名的辯士,他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是禮的要求嗎?」孟子回答:「禮也。」淳就得理不讓人說:「嫂溺,會伸手一救嗎?」孟子的答覆是肯定的。只要有人溺水,不論關係,無論男女,都要伸手救援,拉她一把,這才是「無愧的選擇」。只知守禮是世俗人的一般見解,拯救生命、見義勇為是事急從權的抉擇,也是問心無愧的選擇。

■論說題型(圖)

●(1)舉例(須輔仔細分析)

◆範例

〈六國論〉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用法

文題:甲認為信守諾言才具誠信,乙認為放棄諾言才負責任。談談你對以上兩種觀點的看法。

同意甲例子:

特斯拉和SpaceX等知名公司的創始人馬斯克,在推動可持續能源和太空探索方面做出了承諾,並努力實現這些目標。儘管面臨挑戰和困難,但他致力實現承諾,贏得廣大支持。

同意乙例子:

南非前總統和人權捍衛者曼德拉,以反對種族隔離政策而聞名。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多次放棄與政府談判和妥協的承諾,因為他堅持追求真正的平等和公正。他放棄諾言,正展現出他對追求人權和平等價值的責任感。

●(2)設問(自問自答帶出重點)

◆範例

〈六國論〉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也可參考梁啟超〈最苦與最樂〉。

◆用法

文題:模仿缺乏個性

設問句(1):

模仿他人是否意味着缺乏自我表達?是的。他可能會選擇跟隨主流,無法展現自己的獨特思想和特點……

設問句(2):

模仿他人是否限制個人成長和創造力?無疑,當一個人過度模仿他人時,他可能會缺乏獨特的視野和創意……

●(3)反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

◆範例

〈逍遙遊〉

莊子回答惠子所問,以「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作結。其實答案已寄寓於這個問句當中,目的是加強語氣和說服力。

◆用法

文題:與其一生專精一事,不如發展多元人生

反問句:

一生人只專注於一件事情,又怎能比得上多元人生的價值?

■文:朱崇學 -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退休中學助理校長;對中文寫作和文學創作的教與評頗有涉獵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33期]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