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趣:戲偶演出布袋戲
【明報專訊】雲林布袋戲館館方人員說,傳統布袋戲是為酬謝神明,並藉故事教化民眾。布袋戲像香港的粵劇,同樣分為5類角色。
甩不了髮的「演員」
館方人員表示,一齣完整的布袋戲,必須包括操偶師、口白、配樂和劇本。由操偶師操縱戲偶,口白念對白。操偶師需配合口白,控制戲偶動作。早期的操偶師和口白由一人負責,後來由不同人合作,口白會透過對白提示操偶師,「例如在戲偶準備出場時,口白大聲念:『來了!』操偶師便控制布偶出場」。
口白的5類角色:
生:沒有畫臉譜的男角
旦:女角,口白的聲線需較尖細
淨:奸角,念對白時或需更大聲
末:老人,為模仿長者口齒不清,口白念末角對白時會捲舌
丑:詼諧、滑稽的男角,通常長相有喜感;除趣味角色外,也包括花花公子、販夫走卒及土豪惡霸等
館方人員又說,布袋戲跟粵劇、京劇相似,不過「演員」是由操偶師操控的布偶,因此「甩水髮」等動作,需要經練習及利用特殊機關,另有配合對白做相應的情緒動作,例如落荒而逃、生氣時甩甩衣袖跺腳等。
至於配樂,傳統在戲棚後台設現場中樂演奏。現時布袋戲設流動戲台,劇團會駕駛貨車前往目的地,然後打開貨櫃,貨車搖身一變成為小型戲台,為求方便,加上空間有限,流動戲台以播放唱碟代替現場樂隊。
布袋戲兩大派
劇本方面,一般由古代章回小說和傳說改編,例如《白蛇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布袋戲的派別各具風格,例如由布袋戲「通天教主」黃海岱創立的洲園派(另稱「洲派」、「五洲園派」等),旗下《雲州大儒俠》主打武戲,涵較多特效;閣派的布袋戲,例如《大俠百草翁》則文戲較多。
戲偶愈來愈大
布袋戲偶的頭部傳統上由木頭雕刻,身體鏤空,只有衣服和鞋子,以便把手伸入操控。布袋戲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傳統戲偶長35至37厘米,如今戲偶已發展出不同種類。1960年代有「金光布袋戲」,增加新故事和角色,戲偶亦增大至60至90厘米,嘴巴也相應變大。70年代,電視開始播放布袋戲,戲偶更大,約120厘米。今日的戲偶除用作布袋戲,也是收藏品和玩具,館方人員說,現在的戲偶頭部由塑膠製成,木製頭部的戲偶主要用來收藏,客人也可以訂製獨一無二的戲偶。
■知多點
雲林布袋戲日
館方人員說,台灣布袋戲劇團五洲園創辦人黃海岱能身兼多職,在一場戲中同時當操偶師、口白和配樂,被譽為「通天教主」。館方人員又表示,來自雲林的黃海岱令布袋戲於台灣發揚光大,其子黃俊雄執導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更創下1970年逾九成的收視率,故雲林縣將黃海岱的生日1月2日定為「雲林布袋戲日」。
雲林國際偶戲節
雲林縣每年舉辦「雲林國際偶戲節」,邀請外國偶戲劇團前來表演,並舉行「金掌獎」競賽,最優秀的劇團將獲頒最高獎項。
文:方綺婷
圖:雲林布袋戲館粉絲專頁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天下 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