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游離世界 廿年異地省思

[2024.01.23] 發表
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資料圖片)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外電資料圖片)
澳門玫瑰堂(圖:efired)
仰光聖三一大教堂(圖:Murmakova@iStockphoto)
(圖:明窗出版社)

【明報專訊】潘國靈寫道:「旅行在外地,又總是一種內在穿行。生命如行旅,沒有一趟旅程是可以重複的,而一切其實也是『暫借』的。」在旅行這個課題上,他透過一冊遊記向讀者展示自己如何在旅程中解構生命,凝視風景,並且牽拉出一條若隱若現的線,反覆擺盪於自己與他人、本土與世界之間。《總有些時光在路上》作為一冊與別不同的遊記,它真正呈現到作家生命中遊歷所得的時光風景,以及對事物感應的活力。但同時,它又是一冊個人生命之書,情感細膩,筆調變化有致。

人與地方的思緒流瀉與牽纏

全書分為九個章節,每章仔細地剖開一段段揮發在「路上的時光」,如何經歷延展、變奏、推演甚至復現,呈現不同年紀下的生命情狀。這注定是一冊時光複疊之書,也是一冊情感流動之書。潘國靈以長年累積的旅程經歷、文化筆記鋪展出一道時間迴廊,讓讀者踏足其上,當中可窺見作為文化觀察者、求學者、游離者、人文朝聖者、普通旅客等不同角色的自己,如何在定蚖P游移、寓居與他方、離與留之間,過渡至今。

歲月沒有改變他對萬事萬物懷抱好奇的態度,只是在面孔或心摺疊起幾層皺紋,增添幾片風霜。

這是時光之必然。我們從第一章「游離省思」讀到多年來潘國靈在「游離」、「擺盪」、「流動」、「尋索」等概念下來的徘徊思考,以〈我思游離——作為生存態度、現代情狀與價值轉向〉這篇極具分量的總論,說出現代人的真正生存,以游離狀態居多,脫離於依附的事物或地方,並帶出液態現代性下流動的自由價值,充滿對生命感悟的哲思。但在這章中,我還是最喜歡他對酒店的發想,〈酒店可以是這樣的〉不僅僅是一篇普通散文,它從形式、結構與內容的相互結合,示範如何以單一旅行元素(酒店)貫穿起全部,當中大量使用文本互涉的技巧——如王家衛電影《2046》中可堪玩味的房間號碼、希治閣電影《觸目驚心》中發生的命案或黃碧雲小說《末日酒店》中的宗教元素,帶出種種意想不到卻發生在電影或小說場景空間的事件,糅合電影、音樂、文學以至於個人真實旅程的想像,最後編織成一篇獨一無二的旅行省思。

人們常說,最熟悉的地方往往最難書寫。大部分成年人對一海之隔的澳門,記憶落在食物和賭場。然而,潘國靈的視野不聚焦於此,吸引他的反而是文化澳門和建築澳門。他從多次往返的旅程中撿拾起片片遺落在澳門的零碎記憶,例如與家人年來踏足澳門這片土地的情懷,由此憶起時光之遞變及戀人的消失。澳門也是一片處理輕傷之地,寫得尤其出色的一篇如連禱式的文字——〈玫瑰堂堛疑姣y〉,字埵瘨▽捉E的情緒、思緒、心緒均一一流瀉(文字甚至可說是淌茼慦),潘國靈以一種難以模仿的詩化筆觸,打開新式散文的書寫——禱告以詩的語言完成,當中訴說荅e病、心傷的苦難,以靜默之音在內心泛起片片漣漪。由此我想,此書所帶來的閱讀驚喜,是隱藏於章節中那些獨特又細緻的旅行感受與反思——一本旅行文學可拓展的深度,除了挖掘地域之特色,也書寫出人與地方的絲絲牽纏。

「要麼全,要麼無,一半於我沒有意義。說的時候還年輕,還倨傲吧。到最後,少於一半的,破破碎碎的,也只能逆來順受。全然放棄原來是那麼的難,那麼的激烈。人人最後生命都會給他分一堆雞肋。螻蟻偷生。雞肋的人生好,還是全然無生命好?你有得選擇嗎?你可以選擇嗎?」

——〈玫瑰堂堛疑姣y〉

寫者與旅者的結合

潘國靈曾在紐約這個文化大熔爐旅居一年,如海綿般吸收不同文化藝術的養分,餵養自己的靈魂與生命。「再會紐約」一章的文字輕盈,多是「當下的記錄」,想寫得好並不容易,很容易會落入「零碎」的圈套。但潘國靈以電影筆記、文化觀察去融入環境,字埵瘨﹞ㄝ伒P香港文化作比較和對照。有些作家到了異地盡是思鄉,相反,從潘國靈的書寫可以感受到他對異地的開放與包容,文中他說紐約是包容度極高的城市,這種特質放在旅人身上,因而成就另一作品《第三個紐約》的靈韻書寫。

每段旅程的差異和特色,如何從遊記中體現?遊記寫得有深度、廣度,打開旅行文學的不同可能,這本書或已經做到。2011年,潘國靈游走於杭州、北京和紐約不同城市之間,觀察微小卻深入,小至旅遊冊子上的名目(如國家級歷史名城),大至景點遊覽(如杭州西湖),均觸發他的思考和文化解讀:「城市名目有虛有實,單強調歷史之深厚也是不夠,最好還要做到『新舊通吃』……」其中在北京「閉關書寫」的歲月,編織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旅者分裂成兩半,筆下呈現出旅行者的不同形態——寫者與旅者身分結合,這種異地生活的遊歷無不呼應「游離省思」中的游離狀態,以親身說明——游離,是實踐出來的。

旅行書寫中,文化筆記是其中一種類型。這類文章多帶有對文化的批判及思考,這部分取決於觀察者對城市空間敏感度的深與淺。潘國靈對於後現代的文創園區不斷活化和湧現,佈滿歷史和鏽[的廢置空間(如貨倉、貨櫃、鐵路),無不進行跨地域的反思,引起讀者思考空間發展和再用、再生的價值和意義,之於一座城市,是成功還是失敗?

展現離合變奏復現

旅行文學的極致,且深深吸引我的一定是作家的生命書寫。書序中潘國靈坦言曾試過「帶郙嚝R旅行」,渡生命情感之劫難。生命如行旅,旅程有輕也有重,無論是緬甸之行或是越南之行,心靈囚禁於另一生命之中,人出走了還是在逃與困之間擺盪荂A掙扎荂A這種在情感中傷痕纍纍的出走,描繪出旅者蹣跚前行的生命狀態,過程中仍願意抱持開放的心,閱讀沿途風光帶來的生命啟示。〈伴離之旅〉巧妙地創造出嶄新詞彙「伴離」,書寫一段若即若離的旅程,如何以隱藏的身分陪伴戀人走最後一段。其中在緬甸時期,作者步入教堂禱告,連綿長句承托千斤重的思緒,一把坦露、低迴而且赤裸之聲,流露出綿密細膩的情感,令人一讀難忘:

「我步進教堂,典型的尖拱頂彩繪玻璃,最初另有一人未幾獨剩下了我,我坐在教堂長椅上開始閉目禱告,禱告什麼呢,感恩剛才大難不死渡過一劫,禱告我心疲憊我心憂傷我不行了求神垂憐撫慰我,我走到告解室我甚至走到無人看管的祭台上,打開聖經開始讀起來。一刻的親近神明是我軟弱了嗎還是真有神明召喚,或者一切不過是心音顫動如果有所召喚不過是你暗晃的影子。待了一個下午,離開時教堂的兩扇鐵絲網門閉上,一刻以為被困出不去了,但原來門只是反鎖只要向內拉便可解開,是神的啟示嗎原來所謂心鎖不過是自加的,如果你要走你一定可以走出去。」

——〈伴離之旅〉

極端的生命情狀可以透過書寫編織出歷史長文,或辛酸的生命故事,這冊遊記展現出生命的離合、變奏與復現,旅人總是在路上,總是在跨越。《總有些時光在路上》一書鋪展出跨越二十年的時間軌[,讓讀者層層探視作者於旅程中的不同生命情狀,翻開書本,跟隨他的身影,會找到一片屬於作家的精神歸依之地。

■文:葉秋弦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士。喜愛編書和創作,希望生活是文學。著有散文集《綠皮火車》(2021),主編合集《非常時代:文學碎音》(2022)

圖•資料圖片、外電資料圖片、efired、Murmakova@iStockphoto、明窗出版社/

■預告:本周五(1月26日)《語文同樂》「名家學堂」介紹潘國靈觀察與閱讀城市的方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19期]

更多教育
朱sir教寫作:論說題型兩變體  議論作答成趨勢
【明報專訊】很多同學害怕寫論說文,說跟這種文體老死不相往來。為什麼呢?那不外乎幾個原因:一向不善於表達個人觀點,不慣於掌握理據和邏輯思維,不... 詳情
朱sir教寫作:分清論點、論據和論證
【明報專訊】論點、論據和論證是在辯論或論述中常用的概念,但同學往往搞不清什麼是論點、論據和論證。假設你想游說同學一起去看某部電影: 論...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