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之娛:《金手指》:是大老千還是白手套?
【明報專訊】出生於千禧年後的同學,日常會接觸到的昔日香港形象,想來多是來自1980至90年代的港產片和流行曲。當時香港經濟急速發展,潮流文化、社會氣氛也變幻不迭,時而樂觀、時而悲觀,但無論有何取態,都只求醉生夢死。是墮落還是迷人?是貢獻還是罪孽?很難一概而論,至今仍有很多創作人欲懷緬和探討。
兩齣作品 未竟全功
分別在2023年初及年底上映的《風再起時》和《金手指》,同樣希望捕捉那個時代紙醉金迷的狂態。這兩齣電影野心俱大,演員陣容皆鼎盛,觸及昔日香港遍地快錢又到處罪惡的兩個面貌。前者從香港淪陷時期寫到1970至80年代,重新想像和演繹當時貪風熱熾、隻手遮天的「四大探長」故事,前後橫跨40年,希望拍出跨類型的史詩作品;後者集中寫1970至80年代,把轟動亞洲的大型貪污和詐騙案件「佳寧集團案」改編成熱鬧而緊湊的犯罪片,藉解謎以娛樂。
可惜兩齣作品都未竟全功。《風再起時》上映之時已受廣泛討論,觀眾大多認為導演翁子光有心挑戰難度,想呈現香港的滄桑變化,奈何內容太駁雜,人物太多,即使片長三四小時也無法盡納,而且經常跳脫主線玩跨類型的情節,有歌舞、有談情、有警匪、有戰爭,觀眾未必能找到重點;同時又將幾個貪污重犯寫成情深的浪漫小說人物,跟一般觀眾對歷史的認知和想像不同,感覺無所適從。
至於《金手指》,導演莊文強沒有寫大歷史的宏志,看中這個貪污詐騙大案,也許有發掘時代精神、盛衰軌[的用心,但無疑是想利用涉案人物追名逐利的過程,炮製金光燦爛的奢華場面,刺激觀眾愛看浮誇表演的感官。這一刻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香港今天的投資市場表現也不理想,1980年代的市民卻是憧憬股市不斷上升、人人發達,極端的貪婪在今天看來竟成為喜劇奇觀。
《金手指》採雙雄劇的結構,一方面寫梁朝偉飾演的奸商從新加坡來港尋夢,一開始身無分文,但因精於鑽營制度漏洞,以貪腐手段誘人犯罪,用必賺形象迷惑人心,短時間內竟登上銀山之巔,在股壇呼風喚雨。另一方面,寫劉德華飾演的廉政公署高級調查主任怎樣抽絲剝繭,從奸商身邊人物入手,逐個逐個揭開精密犯罪的秘密。雙線敘事有疑團有倒敘,自是很能吸引觀眾追看的。
問題是:在你死我活的鬥法之外、峰迴路轉的劇情背後,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
點出問題 未能深入
《金手指》後半的劇情發展,跟導演數年前的賣座大作《無雙》(2018)差不多,同樣是「猜猜誰是幕後操盤黑手」的遊戲,角色到底影射「佳寧集團案」哪些真實人物,已無關宏旨,因為牽扯出來的國家級勢力,更加引人入勝。
所謂「金手指」,既有點石成金之意,俗語中也指出賣別人或告密,梁朝偉飾演犯罪首腦,固然兩者皆是,但同時他也是跨國集團的「白手套」(即充當漂白「黑錢」的中間人,或以合法外衣替人從事非法事務者),到底他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電影說得簡單,當他第一次成功詐騙後,轉瞬間就彷彿成為運籌帷幄的操盤手,他是如何攀上幕後黑手又得到重用?當中的心理變化又是怎樣?他是如何變得愈來愈大膽,敢犯險周旋於國際大鱷之間?他到底只是別人隨時可棄的棋子,抑或游走自如的兩面蛇?單說「集體的貪念」,而非「貪腐的結構」,難以解釋這一切,可是電影剛觸碰到後者的表面,就點到即止了。
香港無疑是亮麗無比的東方之珠,但也常被視為國際列強的金手指、白手套,因其在不同時代的角色,造就了許多乘勢而起的人民英雄和不法之徒,我們應怎樣理解自身在歷史的位置?《風再起時》和《金手指》都嘗試回望過去,但只點出問題,未能深入,事實上也沒有簡單的答案——香港的故事總是難說,複雜而迷人之處,很值得觀眾細加研究呢。
■作者簡介
陳廣隆
(中文教師,影評人,「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文:陳廣隆
圖:英皇電影提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