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明年第二期開放 荔枝窩村民口述歷史 回憶挑燈歲月 翻山為看電視
【明報專訊】沙頭角第二期開放計劃明年1月1日起展開,到時市民除遊覽沙頭角景點,亦可乘搭新投入服務的街渡,遊覽區內地質遺蹟,包括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荔枝窩、鴨洲及吉澳等。為讓市民或旅客深入認識當地歷史文化,漁護署下月中推出「一個人一個故事」新項目,邀請移居海外的村民口述歷史,每人提供一個昔日在鄉村生活的小故事,包括1960年代鄉村仍未有電力供應,學生在晚上點火水燈挑燈夜讀;到70年代初有電力供應後,村民晚上沿山路摸黑步行逾半小時到附近鄉村看電視等,將村民童年回憶串連起來,呈現昔日鄉村面貌。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漁護署前高級地質公園主任、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個人會員楊家明負責統籌「一個人一個故事」項目,他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推動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除推廣山水地貌,亦重點推展復村,希望吸引適量的旅客到訪及村民回流,令鄉村可持續發展。
手機掃二維碼聆聽口述故事
楊家明表示,適逢沙頭角進一步開放,獅子會自然教育基金撥款資助「一個人一個故事」項目,市民到荔枝窩村入口及故事館,以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聽到村民小故事,每個故事配以插畫。項目最快下月中推出,首批15個故事,每個約1分鐘,可選擇廣東話、英語或普通話,故事由村民提供,當中大部分村民已離鄉別井數十年,是漁護署人員根據村民提供的資料,甚至親自到外地邀約訪問,是累積多年成果。
荔枝窩村民黃偉程早年移居愛爾蘭,近年不時回港協助漁護署聯絡散落海外的村民,他說荔枝窩偏遠,發展較慢,1960年代仍未有電力。他憶述童年先後經歷以蠟燭、火水燈及氣燈照明,曾用火水燈挑燈夜讀;至1971年荔枝窩有電,「『啪』掣就有光,實在太方便」,鄰近小灘村家境較富裕的村民購入了黑白電視機,荔枝窩村民晚飯後會步行逾半小時到小灘看電視,「看什麼已不記得,只記得有電視睇已經好開心」。
另一名從英國回流的荔枝窩村民曾漢民稱,昔日荔枝窩、梅子林及三椏等7條村的村務由培成堂管理,記錄人丁及舉辦太平清醮等,擁有一定權力,若有村民違規,可以將之逐出村。他憶述當年荔枝窩很窮,村民大多沒鞋穿,村長獲邀到村外與官員開會,就由培成堂撥款2毫替村長買鞋。
漁署最快明年首季設慶春約文化徑
除村民提供故事,漁護署最快明年第一季設立慶春約文化徑,初步貫通荔枝窩、梅子林及蛤螗等,沿途設立解說牌,讓市民或旅客得知沿途地點及建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