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三農」面臨哪些挑戰?
「三農」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2024年即將到來,面對經濟恢復的內外壓力,在新的一年,內地「三農」發展形勢如何?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
鄉村振興是當前內地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2021年初中國宣布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隨之成為「三農」工作的重心。近年來,內地守住「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加大力度推進鄉村振興,並取得了一定成效。2023年前三季度內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實際增長7.3%,快於城鎮居民和全國整體增速,農村人居環境獲得較快改善。
鄉村振興挑戰重重
但也看到,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不少壓力和挑戰,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和貿易整體仍不如疫情前;從國內看,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願不夠強,有效需求不足,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在整體大環境下,鄉村振興的推進也挑戰重重。
作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推進鄉村振興對中國經濟復蘇意義重大。近年來,每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對鄉村振興進行重點部署。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延續了對鄉村振興的部署,並對其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取得「可感可及」的「實效」。會議提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提高工作實效。
業內人士指出,2003年在浙江啟動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已從早期的人居環境整治發展到涵蓋鄉村振興的方方面面,其核心理論就在於堅持問題導向推進鄉村工作。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該經驗,旨在為鄉村振興提供一套「方法論」,發揮其示範作用。
農民增收仍是「硬仗」
近年來,相比於城市居民收入,內地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但從數額看,農民收入相比於城市居民收入仍有較大差距,且受3年疫情影響,農民就業和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此外,當前很多脫貧地區發展基礎仍然薄弱,缺乏持續「造血」機制,相當數量的脫貧居民雖然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仍面臨着返貧風險。
農村居民收入提升不僅關係到民生,對內地經濟來說,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對於擴大內需、促進國內循環也十分重要。但就目前的經濟形勢看,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提升仍是一場硬仗。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值得注意的是,一周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及,要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顯示出內地官方對農民增收高度重視。
對如何提升農民收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針對防止返貧和幫助脫貧人口增收,會議提出,落實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提高產業和就業幫扶實效,推動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糧食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壓艙石」,糧食安全議題也是每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聚焦的重點。今年會議也重點部署了糧食安全相關工作,並提出了「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生產硬指標。這意味着內地正向連續10年實現糧食產量目標努力,繼續確保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每年春節前後,中國官方都會發布部署全年「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預計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延續前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聚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重要議題進行佈局。
筆者認為,當前內地「三農」大局保持基本平穩,但仍應做到居安思危,聚焦重點和問題、突出成效和實效,推動鄉村振興更加「可感可及」。按照「232」的總體思路,即2個確保:確保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3個提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2個強化: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動「三農」繼續發揮經濟「穩定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