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業藍圖 北都倡劃農業優先區 引入新科技增產 目標15年種植業年產增3倍
【明報專訊】政府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當地漁農業將來亦要升級轉型,環境及生態局昨發表的《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出現代產業化模式,促進漁農業可持續發展,包括在北部都會區劃定「農業優先區」,長遠保留優質農地作常耕用途,以配合北都發展,但未有提及具體地點、面積;另外北都新發展區在規劃階段亦會引入都市農業,目標15年內將種植業提升至年產量6萬公噸,較現時1.5萬公噸增3倍。
謝展寰:漁農業產量訂比例過早
另外,《藍圖》亦有就捕撈漁業、塘魚養殖業及禽畜業等設下提升產量的目標(見表)。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表示,本港目前漁農業產量佔整體比例太低,目前要訂一個比例是過早,「日後發展到某個地步,就可以成為香港(漁農)產業的一個比例」。
本港漁農業產量佔整體消耗量比例偏低,例如本地蔬菜產量僅佔整體消耗量約2%。政府昨發表的《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訂願景及工作目標,當中種植業的目標年產量在15年內由每年1.5萬公噸增加3倍至6萬公噸;海魚養殖業年產量在15年內較現時增加9倍至6000公噸;塘魚養殖業方面,會建立生態魚塘品牌及提升質素,令其產值增加20%。
謝昨稱過去因城市發展、土地問題,漁農業如仍然停留在技術較粗淺的階段,確實很難競爭,故政府希望透過整全計劃,與業界一同商討,延續本地文化產業,並引入新科技,提升產量。
引入都市農場 馬鞍山先設
漁護署長梁肇輝表示,主要透過兩項措施提升種植業產量,其一是在新界北部物色「農業優先區」,以保留優質農地長遠耕種;二是引入新科技如興建溫室及水耕設施,以及都市農場等,令產量增至佔整體約一成,當局會於2024年在馬鞍山西沙路花園設立首個都市農場,《藍圖》指出政府在會15年內把都市農場融入新發展區,蔬菜產量佔本地生產不少於一成。
農業優先區未提地點 研誘因釋地
梁肇輝稱會根據一系列指引劃定適合作「農業優先區」的地點,並會探討誘因吸引土地持有人釋放土地作農業用途,料明年會就這些措施諮詢公眾。
《藍圖》多項措施均與北都有關。《藍圖》指出,透過指定「農業優先區」長遠保留優質地作常耕用途,「配合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地區城鄉共融的規劃特色,釋放其餘土地作其他發展」。北都新發展區在規劃階段會引入都市農業元素,提升宜居度;政府計劃在北都預留土地,促成業界發展多層式禽畜農場,協助產業增值。翻查《藍圖》,「北部都會區」出現了9次。
環團憂依賴新科技 無助傳統農業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表示,謝展寰在《藍圖》的序中指出,「漁農活動與本地自然生態也息息相關,兼具旅遊及教育功能」,政府為漁農業訂下長遠產量目標,擔心政府為「跑數」,依賴新科技增產,對傳統農業反而幫助不大,農地面積會繼續萎縮,反而會扼殺本地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