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投擲探空儀 測風更準機員更安全
【明報專訊】為更準確掌握第一手氣象數據,政府飛行服務隊與天文台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儀」偵測熱帶氣旋,記錄風向、風速、溫度、氣壓、濕度等資料,至今已執行57次任務,偵測38個颱風數據。政府飛行服務隊昨日表示,以下投式探空儀收集數據更安全、有效,但仍有風險。
出勤漸頻 今年超強颱風助拍眼壁
2011年起,政府飛行服務隊開始追風任務,利用安裝了高頻氣象數據量度系統的飛機,以較低高度進入風暴中心收集氣象數據,2016年颱風「m魚」吹襲期間,首次使用下投式探空儀系統。今年面對超強颱風「蘇拉」及「小犬」,亦有執行相關任務。今年截至10月初,該系統共出勤7次,偵測4個颱風數據,曾協助拍攝眼壁結構。
投擲高度逾3萬呎 沿途記錄數據
政府飛行服務隊署理一級空勤主任曾志浩表示,當熱帶氣旋接近時,天文台會根據風暴的預測路徑,規劃投擲探空儀的位置、時間及高度,並通知飛行服務隊出動。投擲探空儀的高度介乎31,000至35,000呎,負責駕駛飛機的兩名機師安全到達下投位置後,從高空投放6至10個內置氣象探測器的探空儀,以收集氣象數據。探空儀降落海面的時間約13至14分鐘。任務期間,民航處、海事處亦會協調相關海空域,確保任務不會對附近飛機及船構成危險。
政府飛行服務隊一級機師陳綺玲稱,下投式探空系統較以往做法安全、有效,但仍有風險。由於機師需打開投放裝置,並要操作飛機活門,若機件部分損牷A可能導致機艙失壓,飛機飛行時經常會遇到氣流、冰雹等,機組人員或要繞更遠的路程,確保安全到達下投位置,任務過程約需兩小時。
涉飛機活門操作 倘損狾野Ⅷㄜ滅I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航空氣象數據分析組)張冰指出,探空儀下降時,能記錄不同高度的數據,彌補過去對南海觀測的局限;系統亦能提供熱帶氣旋的三維結構,有利分析及預測路徑及強度,收集的數據有助提高預測熱帶氣旋的能力。張表示,自引入系統後有不少改進,例如今年10月小犬襲港期間首次夜間出動,以及增加任務次數,近年出動頻率從每天一次,增至每天一至兩次,執勤甚至維持兩至三日。他又稱,實時氣象數據會與內地及鄰近國家的氣象機構共享,並期望日後能做到「共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