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專題:港青實習復常 駐粵辦樂當引路人 目標9市進入青年視野 灣區可成日後發展選項
【明報專訊】每年暑假都是大學生實習高峰。今夏是自香港政府去年底頒布《青年發展藍圖》及全面通關後第一個暑假,香港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主任蘇惠思接受本報專訪稱,全面復常下,今年暑假大灣區青年實習計劃「百花齊放」,反應熱烈。她樂見更多香港青年透過實習加深對大灣區內地9市的認識,更可能由此改寫人生規劃。
明報記者 林迎
「實習是很重要一環,能讓年輕人嘗試不同事物,為日後考慮人生規劃參考。」蘇惠思表示,特區政府正全方位推動青年實習工作,全面通關後,過去因疫情擱置的多項青年實習計劃得以重啟或擴大,涉及不同城市、不同行業,範圍亦不僅限於大灣區,而是遍佈內地及海外(見表)。
青年多只知廣深 他市實習發掘多元
駐粵辦亦不甘後人,蘇惠思說駐粵辦一直致力提供實習崗位,今年共提供13個崗位為歷來最多,這些學生分派到不同團隊實習,「13個人已差不多等於駐粵辦四分之一人手」。據駐粵辦資料,這13名實習生除來自港府及廣東省港澳辦合辦的「2023年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以及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等多個單位聯合啟動的「展翅計劃」港澳台大學生實習專項行動外,駐粵辦還直接向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提供實習崗位,由各香港高校挑選並推薦。蘇惠思覺得,提供多種申請渠道,可接觸更多有意向北上實習的青年,報名反應也十分熱烈。
駐粵辦亦支持來自不同機構的實習計劃,向參加這些計劃的學生介紹駐粵辦職能,並在需要時提供支援。此前蘇惠思便先後出席多個坊間實習計劃的分享活動,與芸芸學子深入交流。但她認為,駐粵辦更重要工作是介紹大灣區予這批年輕人。「我和許多香港實習青年談過,很多人其實對9個城市不太認識,或者只知廣州深圳這些較發達的城市。」蘇惠思稱,例如中山、江門等相對較遠的城市,學生未必去過,但到當地實習後,了解到人口、地理、產業結構各有特色,就會發覺大灣區十分多元,不同地方都有機遇。
北上產業廣 「講必不如體驗深刻」
她解釋,香港產業較集中,實習崗位涵蓋的行業未必夠廣泛,但北上可接觸到工業、農業、互聯網科技等,「例如做先進模具的大型工廠,香港可能沒有。而且他們會學到最新的一手資訊,『哦,原來做工廠也可以這麼先進!』這些關於產業的知識,雖然在香港也可以跟他們講,但肯定沒有上來親身體驗那麼深刻」。蘇惠思笑稱,很高興看到不少港青頗願「試新洁v,申請一些和本科專業「不關事」的職位以開拓眼界,「他們對不同產業有好奇心,只要感興趣的都會試」。
興趣歸興趣,當學生真的踏足神州大地,現實會否與想像不一樣?「其實年輕人兩下就慣,尤其廣東省與香港同根同源,生活、文化上相近,適應通常不是太難。」蘇惠思認為,兩地生活確有差異,例如乘車、醫療等,要給時間適應,也需要更多資訊支援。她還稱,願意北上實習的同學,跳出舒適圈已踏出成功一步,「畢竟是要搶回來的實習機會,他們都好珍惜,通常都比較主動熱情,肯了解,對上司、同事都會問很多問題」。
她強調,青年實習首要是嘗試職場文化,「你可能搞過學生活動,但到你要做一次正式活動,其實會很不同。如果實習地點是內地機構、企業,有些文化未必與香港相同,這些體驗對同學來講都相當寶貴」。此外,實習生在周末空閒時間也可探索本地景點、美食,或者報名各類參觀活動,到其他城市走走,看看內地社會最新發展,結識更多朋友。
藉駐粵辦朋友圈 拓社交融入灣區氛圍
「而我們(駐粵辦)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幫他們拓寬社交、商業網絡。如果他們的網絡只限於自己公司、自己行業,那就太有限了。」蘇惠思表示,駐粵辦的優勢是有廣泛「朋友圈」,長處正是聯絡各大商會、政府機構、企業等合作伙伴,組織座談會、考察團,還有音樂會等不同類型的活動,邀請北上實習、就業、創業青年參加,不僅能開眼界、交朋友,還更易融入大灣區生活,「上到來不是日日工作,也要有個生活氛圍,這樣做得開心、又有發展機遇」。活動中亦不乏已在粵發展多年的港商,將他們的經驗分享給年輕人。
日後縱不北上 獲灣區網絡有助工作
蘇惠思更希望,香港青年不僅是實習期結束回港就完結,而是能待學業有成,日後就業創業的時候,會將大灣區作為一個選項。她相信,即使日後未必在內地發展,但至少擁有一份大灣區的「底子」,「先有個開頭,加個微信,朋友們會不斷update(更新)近G,擁有這種聯繫,難保有一天這些朋友會成為你的工作伙伴、客戶、供應商,有時訂單就是這樣來的」。除希望實習生學會「出外靠朋友」,蘇惠思亦希望他們回港後與同學朋友交流時「能向更多年輕人分享大灣區有這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