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勞措施80年代早見 「補充勞工」1996推
【明報專訊】本港人力政策以本地勞工就業優先為原則,若證實本地市場無法應付低技術工人需求,可讓僱主輸入外勞。港英年代1989年起曾放寬輸入外勞,針對不同工種設輸入勞工計劃,例如1989年5月容許輸入最多3000名技術員、技工和管工;1990年代初曾專為興建新機場及相關基建工程推出「新機場核心計劃特別輸入勞工計劃」,容許輸入建築工,其間發生多宗勞資糾紛。
90年代新機場輸建築工掀糾紛
港英政府1992年推出一般輸入勞工計劃,配額上限2.5萬人,不再針對行業設配額;同年訂立《僱員再培訓條例》,規定日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不時批准輸入僱員計劃,同時要求僱主就每名外勞繳付每月400元徵費,供本地培訓工人。
1996年2月「補充勞工計劃」實施並取代上述計劃,初期曾收窄至5000個配額;本地工人必須獲優先聘用以填補空缺,僱主如確實未能聘請本地人,方可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勞工。每宗個案由勞工處原則性審批並諮詢勞顧會,但不得輸入侍應、售貨員等26個「低技術或非技術」職位。為保障本地勞工,僱主申請前須先本地招聘4周、外勞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的本地工資中位數。
補充勞工計劃現時沒就整體勞工市場或個別行業制訂配額,撇除去年因為疫情一度准許所有院舍申請輸入護理員、導致整體輸入5829名勞工,2017至2021年每年獲批輸入人數介乎2765至3378。
求職網未見 准輸式微工種惹熱議
26個工種將暫准輸入外勞,古老工種如電腦或打孔機操作員(Computer/Key Punch Operator)掀社會熱議,本報搜遍各大求職網站也未能尋獲空缺。翻查資料,打孔卡曾是早期電腦儲存、輸入資料和編寫程式的主要媒介,打孔機操作員會利用機器在印有多列格子的打孔卡上特定位置打洞,以示數碼信息,再由電腦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