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17%青少年患精神病 研究:七成未求助求醫
【明報專訊】港大精神醫學系首次以流行病學形式做青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近17%受訪青少年過去一年曾出現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其中患抑鬱症最普遍,達13.7%,同時有74.1%精神疾病患者未有接受任何形式服務。團隊指出,家庭因素與精神健康最密切,建議加強家人參與介入措施的角色,為青年提供精神健康支援,並為青年提供可放鬆的「第三空間」。
抑鬱最普遍 1.5%企圖自殺
醫務衛生局醫療衛生研究基金委託港大在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做全港首個以流行病學方式進行的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分析3340名參與研究、介乎15至24歲的青少年的數據。結果發現,16.6%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出現精神疾病,當中最普遍是抑鬱症,盛行率達13.7%,其次是躁鬱症及廣泛性焦慮,各佔約2%。另外研究發現,19.4%青少年過去一年出現自殺念頭;5%有自殺計劃;1.5%曾企圖自殺。
四成指學業為最大壓力來源
研究發現,513名有精神疾病的青年中,只有17.7%人正接受精神或心理服務,8.2%正接受其他服務例如社工、職業治療等,有74.1%人未有接受任何形式服務。
研究又發現,受訪青少年有2976人表示過去一個月曾感受到壓力,主要來源是學業,佔42.8%;工作或事業佔14.4%;個人前景及家庭關係分別佔12.5%及5.6%。團隊分析後歸納出精神危機的四大風險因素,分別是家庭空間、個人生態、數碼生活及逆境轉化,當中以家庭因素與精神健康最密切,如家庭精神病史、童年逆境、家庭關係欠佳或缺乏私人空間等。
專家:候醫時間污名化待改善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臨H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兼包玉星基金教授陳友凱表示,以往有病人反映在公立醫院輪候兩年才可接受服務,「無心機去(接受治療)」,有部分人則因為經濟困難或不自覺有病,亦有人不接受自己有精神病,反映精神病污名化情G仍有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