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有常識:AI訪問「造假」?
【明報專訊】一篇以人工智能(AI)生成的德國賽車手舒密加「訪問」引起軒然大波,是什麼原因?
■新聞節錄
德國周刊《最新消息》(Die Aktuelle)日前刊登聲稱是7屆世界 (F1)總冠軍舒密加(Michael Schumacher)2013年滑雪意外致腦部重傷後的首個「專訪」,但原來只是用人工智能(AI)生成。周刊封面刊登「車神」舒密加微笑照片,標題為「舒密加,第一次訪問」,副標題寫着「聽起來無可再真」。AI虛構的訪問標題為「我的人生已經完全改變」,「他」又「談及」出事後的家庭生活和健康狀况。直到文章最後部分才交代這次訪問是用AI製作。舒密加家人的發言人向傳媒表示,他們計劃就此採取法律行動。
現年54歲的舒密加2013年12月滑雪時發生意外導致腦部重創,一度陷入人工昏迷,自此再沒有公開露面,其家人亦甚少公布其健康狀况。其發言人在2014年6月曾透露,舒密加已脫離昏迷並轉至瑞士休養。
【節錄自〈AI製舒密加假訪問 家屬擬控告〉,《明報》,2023.04.22】
德國周刊《最新消息》的「專訪」惹來廣泛抨擊後,周刊發行人向舒密加家屬及讀者道歉,並宣布即時開除女總編輯霍夫曼(Anne Hoffmann)。聲明指出該篇文章「無品誤導」、「不該出現」,毫不符合發行商及讀者所期望的新聞標準。
【節錄自〈德周刊AI作舒密加專訪 總編被炒〉,《明報》,2023.04.23】
■新聞概念
新聞標準
「新聞」記錄社會上正在發生、對人生活有影響的事情,並通過媒體向公眾傳達信息,經採訪獲取資訊並向公眾發布是其中一種新聞處理方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能為公眾提供各類資訊、經證實並符合公眾利益的新聞為「公共產品」。正因是公共產品,新聞提供的資訊需要基於事實而且可信,客觀準確,並能快速向公眾傳遞,才能發揮新聞作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新聞」定義,你認為這次以AI生成訪問的最大爭議是什麼?
(提示:「訪問」內容是事實嗎?)
■知多點
生成式人工智能
意指具創造能力的人工智能,能根據指令創作論文、訪問、繪畫等,因應生成式AI日趨普及,不少大學為此設下使用規範,例如香港大學禁止學生在課堂、功課和其他評估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香港科技大學則有限度允許,教職員可因應教學需要選擇限制方案。
■想一想
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人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文:鄭惠霞
圖:資料圖片
[常識天下 第2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