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關鍵詞:古代「人工代筆」高手
【明報專訊】早前有外國學者測試ChatGPT的答卷能力,發現ChatGPT通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Wharton)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核心課程期末考試,以及美國法學院考試等;香港大學亦頒布臨時措施,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或其他人工智能工具完成作業、評估等,引發大眾對代筆、抄襲、作弊等憂慮。代筆古已有之,歷代更有詩人、門客、謀士是當中高手。
人肉無痕代筆高手——鉈x筠
作弊之事古今皆有,為了在考試考獲佳績,不惜請槍代考,又名「槍替」(槍有「代替」之義)。古代科舉頭號槍替高手,要數晚唐著名文學家鉈x筠。這名與李商隱齊名的花間派鼻祖,精通音律,詩詞俱佳,可是常諷刺權貴、縱酒放浪,得罪權貴致屢試不第。有說溫庭筠為了發泄不滿,故意攪局,無償替別人當槍手,技術出神入化。
《新唐書》載「(溫)文思神速,多為人作文。大中末,試有司,廉視尤謹」,溫庭筠文思敏捷,手腳利落,已多次做槍手代擬策賦。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場科舉,考官特意安排他坐於簾前應試,嚴密監視防他代人作弊;「庭筠不樂,上書千餘言。然私佔授者已八人」,只見鉈x筠奮筆疾書,不但完成了千餘字的試卷,還為8名考生當了槍手。唐代科舉不如明清嚴謹,常見考生請槍手代筆,至五代槍替屬犯法,此風才開始收斂。
代筆助人升官揚名——呂氏三千門客與嚴世蕃
今天可召喚「AI大神」幫忙寫出具法國大文豪雨果風格的笑話,或將李白的〈月下獨酌〉翻譯成阿拉伯文,古代亦有所謂「代寫」,不單創作曠世巨著,亦有助陞官發財。
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著有《呂氏春秋》,內容廣泛,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名、法、墨、農及陰陽等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內容涉及歷史、地理、傳記等。如此巨著,實際上是由呂不韋三千門客代筆寫成。呂氏還下令門客抄出全文貼上城牆,聲稱誰能改動書中一字便賞黃金千O,旋即吸引民眾爭相閱讀,惟最終無人改字,成語「一字千金」由此而來。
明朝嘉靖皇帝沉迷長生不老之術,常用「青詞」祈福,官場盛行青詞之風。內閣大學士嚴嵩為了討好嘉靖帝,也加入此行列。有說嚴嵩的青詞皆出自兒子嚴世蕃之手,《明史》形容嚴世蕃「短項肥體,眇一目,由父任(蔭)入仕……然頗通國典,曉暢時務」,他長得既白又胖,還瞎了一隻眼,可是文筆極佳,青詞了得。父子因青詞而甚得嘉靖帝歡心,在兒子的幫助下,嚴嵩晉身內閣首輔大臣之位。
■知多點
青詞
道教祭祀用的祝文,用朱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青詞」,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嚴嵩以青詞討好嘉靖而被戲謔為「青詞宰相」,後世亦用這個稱謂諷刺那些以非正途方式升官的人。
情書代理人——司馬相如
情人節前夕,有內地媒體試用新上市的AI工具寫情書,不過對於AI所寫的情話,如「當我想到你時,我的心就像陽光般明亮」、「你的美麗和溫柔讓我荌g」等,網民大彈老套,在社交平台留言稱「毫無感情」、「沒人味」等。
要用文字表心[,不如學漢朝陳皇后聘用真人代寫情書。陳皇后是劉徹(漢武帝)姑母之女,亦是「金屋藏嬌」的主角,劉徹稱帝後立她為后,後來遭冷待,被遷往長門宮。為重新得寵,陳皇后遂命心腹太監攜黃金百斤,請漢武帝重用的大文士司馬相如代寫〈長門賦〉。
〈長門賦〉開首「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寫陳皇后獨自在深宮徘徊,神情恍惚,鬱鬱寡歡,形營造出美麗而淒涼的形象;再寫宮室雖好,但寂寞難耐,「登蘭台而遙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雲鬱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晝陰」,她登上蘭台遙望郎君,精神恍惚如夢如魂,只見浮雲從四方湧至,天氣驟陰,雷鳴風飄,玄猿長吟,夫君卻不再前來探望;後又寫道「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她忽然在夢境中醒來,隱約又躺在郎君的身旁,思夫之情讀來肝腸寸斷。據說漢武帝讀後深受感動,陳皇后如願跟丈夫暫時「復合」,亦奠定了司馬相如的文學地位。
「顏值擔當」做替身——崔琰
代筆以外,「虛擬替身」也是大勢所趨。早前在家以視像軟件上課時,相信大家也曾下載或自製不少虛擬背景(virtual background),以掩蓋睡房、書桌的亂象。又如2月中旬無錫海外聯誼會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圓形廣場舉辦活動,其中一個環節是利用AI、全息投影等技術,現場復現新亞先賢錢穆的語音影像,令他恍如「翻生」置身現場,語寄參與者。
南朝宋劉義慶於《世說新語?容止》也寫了一則曹操「搵替身」的故事:三國時期,曹操會見匈奴使節,他自感外貌醜陋,不足以震懾遠方的國家。為突顯威武形象,找來一表人才的謀士崔琰(崔季珪)做替身接見使節,他則扮成武士,拿茪M站在席旁。會面後,曹操命密探問匈奴使節覺得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H頭(古文的H指坐臥器具)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使節說魏王風采高雅,但認為旁邊拿刀侍立的武士才是英雄。曹操聽後,懼於匈奴使節的才智,於是連忙派人追殺使節。
■知多點
捉刀
「捉刀」典出《世說新語.容止》,引伸為代別人作文或做事。
例句:你的文筆極佳,但也不應替小美捉刀。
文:陳綺雯
圖:資料圖片、法新社、路透社、中新社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