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寶庫:國產動畫漸受歡迎 助弘揚中華文化
【明報專訊】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內地錄得逾50億元(人民幣,下同)票房,是該年內地最賣座電影及歷來票房最高的動畫長片。由1926年起首齣國產動畫面世以來,國產動畫近年日益受歡迎。
■新聞撮要
從兒童內容 走向成人動畫
內地作家劉慈欣撰寫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2015年獲得世界科幻協會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22年由影視平台bilibili、版權方「三體宇宙」和動畫製作公司「藝畫開天」聯合改編成動畫,2022年12月10日網上開播。
內地動畫團隊拓展海外市場
截至2023年2月15日,《三體》動畫總播放量逾4.5億次。bilibili副總裁張聖晏表示,《三體》動畫從前期籌備到製作花約5年。動畫業界表示,隨着《三體》這類成本高、關注度高的動畫作品開播,國產動畫開始從過去以兒童觀眾為主要對象,轉變為以成人導向動畫的階段,亦愈來愈多的內地動畫團隊拓展海外市場。
■基礎知識
國產動畫四大特色
具有中華文化元素
不少國產動畫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神話為故事藍本,如取材自民間傳說《白蛇傳》的2019年動畫電影《白蛇:緣起》等。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展開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創作大眾喜愛的動畫以傳承傳統中華文化。該工程下首齣4K動畫《大禹治水》2019年4月發布,故事以傳疑時代傳說為藍本,講述大禹臨危受命,帶領百姓對抗洪水,並逐漸成長為民族英雄的故事。
傳承中華文化遺產
由台灣漫畫家林政德主創、兩岸三地創作團隊共同創作,於2015年6月上映的3D動畫《粉墨寶貝》包含崑曲元素,角色配合崑曲妝容。林政德說,團隊花近8個月收集素材,一些角色演唱崑曲時的細節如甩袖等,不能用電腦模擬製作,需全用手繪,增加創作動畫的難度。林政德希望該片能喚起大眾維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2021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雄獅少年》,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醒獅為題。《雄獅少年》導演孫海鵬指出,無論是超市開業、商場開張,逢年過節總能見到舞獅,而動畫很自由,可以把真人做不到的動作以動畫方法呈現。
玄幻題材成熱潮
玄幻是指具有神仙、法術元素的作品,內地不少動畫以玄幻為題材,且大多改編自網絡文學作品。曾改編成電視劇並大受歡迎的玄幻作品《蒼蘭訣》,2022年7月動畫版上映。《蒼蘭訣》原著作者九鷺非香表示,玄幻題材受歡迎的原因在於創作空間大,例如能模糊生死的界限,主角死後可復活。
水墨動畫
水墨動畫是指以水墨畫形式為動畫主體,展現中國傳統水墨畫用色技法,借重墨色的濃淡虛實表達故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60年製作中國首齣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故事講述小蝌蚪尋親過程中遇見各種動物,1964年獲得康城影展的榮譽獎。
■知政策
限時播放國外動畫 推動國產動畫發展
國務院於2006及2008年發布新政策,扶持及推動國產動漫產業發展,以下為部分相關政策:
(1)建立優秀原創動漫產品評選、獎勵和推廣機制,如設立國家級動漫原創大獎,支持和鼓勵創作動漫原創產品
(2)全國電視台所有頻道,下午5時至晚上9時不得播放境外動畫片、介紹境外動畫片的資訊節目及展示境外動畫片的節目
(3)動畫頻道於下午5時至晚上9時,必須播放國產動畫片,而兒童、青少年等頻道在此時段必須播放國產動畫片或自製的兒童節目,每天播放國產動畫與進口動畫的比例得不低於7:3
(4)經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動漫企業,可申請享受國家現行鼓勵軟件產業發展的增值稅、所得稅優惠政策
(5)加強動漫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各種走私、侵權和盜版動漫產品的行為
資料來源:國務院《關於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6年);《廣電總局關於加強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2008年)
■公民關鍵字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
˙民間藝術(folk art)
■答一答
內地發展動畫行業可如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試參考資料並解釋你的答案。
學習及答題指引:llife.mingpao.com/htm/dl/20230223bq.doc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