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赤1398億 連年發債助提早「轉盈」 最少5年各舉650億 學者:本質非收入損財政紀律
【明報專訊】疫情下政府財政連年見紅,財政司長陳茂波昨公布新一份2023/24年度《財政預算案》,顯示2022/23年度綜合赤字為1398億元,較預期的560億元多一倍。政府為增加「現金流」,提出發債增加「收入」,未來至少5年度每年發債650億元,使政府庫房帳面上可提早2024/25年度出現盈餘,但會使港府未償還債務升至佔本地生產總值(GDP)9.5%。陳茂波提出成立全新的「基礎建設債券計劃」,連同現有的綠色債券集資,其中基建債可用作融資鐵路及土地拓展,目標銷售對象是香港市民,讓市民對香港有「參與感」、「獲得感」。
債將佔GDP 9.5% 陳茂波:非常安全水平
陳茂波昨強調,本港的未償還債務佔本地生產總值不高於10%,相比鄰近地區逾100%借貸比率,本港屬「非常安全」水平,認為可善用市場資金,「不用下下用自己錢」。政府消息人士說,參考新加坡財政儲備亦不少,發債率同樣高,達130%,稱發債可在短期處理現金流問題。除了發債,政府亦採其他措施開源節流,包括向馬會徵收「額外足球博彩稅」、加煙草稅及控制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等。
收入低於預算15.7% 主因地價印花稅
財赤問題較預期嚴重,2022/23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訂預算為6038億元,支出的修訂預算為8096億元。陳茂波說,政府收入較原預算低15.7%,主因地價及印花稅較預期少,其中地價收入和印花稅收入為近6年新低,分別為711億及670億元,各較預算少收489億及460億元。
本港財政儲備自2018/19年度減少,2022/23年度降至8173億元財政儲備,但隨政府擬每年發債650億元,預算收入及財政儲備可逐步回升,至2027/28年度盈餘可達近千億元,財政儲備回升至9800億(見表)。陳稱,有相對政府開支12個月的財政儲備的地方不多,認為目前儲備是「安全的」,又強調量入為出方向無變。
設基建債券擬短期 「讓市民有參與感」
預算案其中「亮點」是發行基建債券,以更好管理大型基建的現金流需要,並建議讓公眾有機會參與認購,預計2023/24年度向立法會提交發債建議。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每年650億元發債額中,其中基建債的年息率、年期、基建項目等,金管局仍在研究,預計將發行較短期債券,如3至5年。以往債券對象多是機構投資者,基建債會讓市民參與。
陳茂波說,本港未來有「三鐵三路」等大型基建涉不少投資,但強調發債與交椅洲人工島項目「不是掛u」,後者在諮詢公眾後再討論。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出,發債需償還款項及利息,本質不是收入,並非應付財赤的良方。李認為,現時美國息率較高,市場有其他高息投資工具,政府擬定的發債額不易達標,倘為增吸引力提高息率,成本將進一步提高。
學者:易致大額儲備幻覺 非發債時機
浸大商學院高級講師黃健明提醒,以發債增加收入,易造成本港有大額儲備的幻覺,影響財政紀律,認為按目前儲備水平,仍有條件動用以作基建用途。他又建議政府按基建項目發專項債,增加透明度。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稱,現時美國10年期國債息率約4%,基建債需具吸引力,息率必須更高,惟增加發債成本,認為目前非發債時機。他建議政府待兩年後再審視財政狀G才決定是否發債。
金管局先後4次發售綠債,金額共約65億美元及50億人民幣,按去年11月派息資料,年息率2.5%。民建聯議員陳仲尼表示,一般基建發債年期較長,至少15至20年,建議按發債幣值所屬地區的長債孳息率作參考,擬定息率。他認為基建債應設不同幣值,供本地及境外機構、高資產值人士及散戶認購。
明報記者
(2023/24財政預算案)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