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門診共濟大勢所趨 研配套保障是重點
內地醫保新政引發爭議,多名專家指出,醫保個人帳戶運行 20 多年來,已完成歷史使命且其局限性日漸突顯,按 「權益置換 」的原則逐步以「門診共濟」代替個人帳戶是大方向。對於門診共濟新政,長遠來看,參保人都會從改革中受益,但短期來看,一部分人利益會受損。如何完善配套機制讓參保人更有獲得感,是下一步改革必須的重點。
「第一財經」引述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表示,改革初衷是希望患病的人、身體不健康的長者能有更多實惠,而非損害他們的利益;認為利益受損的只是部分長者,並不代表所有的長者。對患慢性病、需長期服藥並要去門診就醫的長者來說,利益不僅不會受損,反而能獲得更高的報銷水平。
政治學者:個人積累總歸有限
需可持續社會共助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廖藏宜呼籲,既要算眼前帳,又要算長遠帳。當投保人年老多病時,靠個人帳戶和個人積累總是有限的,都需要有堅實的可持續的醫療保險實現社會互助共濟來化解疾病風險,從長遠來看都會從這個改革中獲益。
廖藏宜說,未來改革的大方向可以考慮逐步縮小個人帳戶直至取消。一方面,逐步降低直至停止單位繳費劃入個人帳戶比例;另一方面,逐步取消個人繳費劃入個人帳戶的規定,將個人繳費計入統籌基金,如建立門診共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