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倖存天然海岸線」擬填海 環團斥為加快工程未如以往避開海岸線
【明報專訊】政府計劃於將軍澳墳場附近的第132區對出海域填海削坡,提供25公頃土地容納公共設施。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反對,認為會令維港兩岸約1公里長的天然海岸線消失,破壞不可逆轉。該會提到以往工程均會避開附近島嶼的天然海岸線,例如石鼓洲旁建焚化爐、中部水域人工島,質疑今次為加快工程,犧牲天然資源。
立會文件:盼2025年開工
根據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132區擬填海25公頃,以容納公眾填料轉運設施、混凝土配料廠、廢物轉運站,以及電力設施等。政府表示會在詳細評估時再優化用地需求及佈局設計,期望2025年開展填海工程。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席蔡慕貞表示,該會上周五去信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以及將信件副本發送予發展局長、土木工程拓展署長及規劃署長,表示反對政府建議的填海方案,並促政府提出其他代替方案。
蔡慕貞表示,過去百多年維港兩岸透過填海,大部分天然海岸線已消失,至今僅剩鯉魚門對出數個地點仍是天然海岸,當中又以將軍澳132區的天然海岸線最長,達1.5公里。本報根據地理資訊、地圖及協會提供的資料,發現將軍澳對出一帶至少有7段天然海岸線,合共約7公里。
翻查資料附近至少7段海岸線
蔡慕貞表示,翻查土拓署研究,將軍澳132區地貌約於1.4億年前形成,主要由花崗岩、火成岩及雲英岩組成,雲英岩是花崗岩變質而成,有糖狀岩理,含石英和雲母,閃爍有光澤。若以削坡方式填海,該處地貌就會消失,「無法返回頭,為何不可保留天然海岸線給下一代,等他們知道維港兩岸原來的面貌?」
協會強調並非反對填海,又稱以往填海工程會盡量保留附近天然海岸線,例如石鼓洲填海興建焚化爐,以及中部水域人工島等。對於早年已建成的海堤,近年亦會改建為垂直式或堆石式海堤,建造生態海岸線,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以保護海岸線生物多樣性。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