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錦囊:讀書的藝術
【明報專訊】郎玉柱閱讀的目的是求黃金屋和美女,你又為了什麼讀書呢?為考試獲取佳績,博父母稱讚,還是吸收知識?著名文學家林語堂認為以上目的皆不正確。
■節錄
據我看來,關於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
……
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氏所說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體上的醜陋。醜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我有一個中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歡喜。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鬚,眼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我們只覺得那個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裏迸發出來。那就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來的臉孔。講到談吐的風味,那完全要看一個人讀書的方法如何。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節錄自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學一學
對比
林語堂以頭顱形狀像一顆炸彈,卻使人歡喜的中國朋友,與他認為長得最漂亮,卻感覺像惡魔的西洋犯罪心理推理小說作家吉斯透頓(又譯為卻斯特頓)作對比,突出兩者的差距。
對比是修辭手法,以比較兩種相反的事物,突出兩者的分別,令讀者對兩種事物的特點和印象更深刻。要留意的是,使用對比時,兩種事物必須對立,例如文中的「醜陋的臉孔」跟「美麗的臉孔」就是完全相反和對立。
■知多點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文章提及的「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相傳出自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即黃山谷):「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意思是三天沒有閱讀,心中就不再存有道理,照鏡會覺得面容醜陋,跟人說話沉悶,沒有內涵。
■知多點
林語堂
林語堂是著名文學家,在美國、德國留學多年後回國當北京大學教授及英文系主任,晚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他精通中英文寫作,以中國歷史人物故事寫成英文小說,曾出版翻譯作品,把古代文言文翻譯成英文,於中外文學界影響深厚,先後於1940年及1950年兩度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寫一寫
試以「多讀書的人」跟「沒有讀書的人」創作對比句子。
■想一想
你同意林語堂對讀書的看法嗎?為什麼?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5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