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獎從缺 康署:評審輯要不宜公開 霍啟剛促清楚解釋 出版社:只冀作者平安
【明報專訊】最新一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獎項「從缺」,3本獲推介得獎詩集疑被當局取消資格(DQ)。按慣例主辦方每屆事後均公開《評審意見輯要》,讓公眾知道各組別評審準則、評選程序及評審評語,而這屆參賽章程仍列明「每組評審意見摘要將會公開發表」,但本報昨向康文署查詢公開今屆新詩組評審輯要時,獲回覆稱因該組別沒作品獲獎「不宜公開」。本報昨翻查政府新聞稿,發現政府曾稱第5屆雙年獎的文學評論組獎項因未能選出最佳作品而「從缺」,但有推薦作品;本報昨到中央圖書館查閱資料,發現政府仍有公開當年整份評審意見輯要。
文學雙年獎設5個組別,第16屆只頒4組別獎項,獨欠新詩組。本報昨報道,據悉獲推介得獎的3本詩集遭當局DQ,該3本詩集去年12月在公共圖書館下架。
3本原獲推介得獎的詩集為周漢輝《光隱於塵》、陳李才《漫長的霧 黝黑的光》及曾詠聰《戒和同修》,前兩者由石磬文化出版,社長池荒懸昨向本報形容,詩集被DQ獎項已「不是一件新鮮事」,去年3書下架時已對文學出版界造成衝擊,現已「講咩都冇用、爭取唔到曮均v,只冀3個作者平安。
康文署日前回覆稱,雙年獎評審工作以「須遵守香港法律」原則處理,如個別組別參賽作品「未達有關標準」,該組獎項便會從缺。本報昨追問署方「有關標準」是什麼標準,未獲正面回應。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認為,主辦方應向涉事者解釋清楚來龍去脈。
上屆評審:詩人必回應時代 政府有違法恐懼
曾任第15屆新詩組評審、香港文學評論學會創辦人吳美筠認為,署方至今未解釋清楚DQ準則,「很難令人相信香港有創作自由」,而詩人必然是為「回應時代、就身處的社會狀G產生感情」而寫詩,冀當局解釋清楚「對歷史及社會事件抒情寫詩會否犯《國安法》」。被問到每人讀詩或有不同解讀,但政府研判詩集或違法,她稱詩作牽涉複雜文學手法,現時政府處理方式「衰過文革」,形容政府內部有「違法恐懼症」。她說文學界會擔心是由「不專業的人管專業的人」,難判斷作品紅線,呼籲大眾「珍惜3位詩人」。
第13屆起評審準則刪「具本土特色」
本報翻查近年雙年獎《評審意見輯要》,發現歷屆各組別評審準則大致相若,但自第13屆(評選2013至14年出版作品)起,新詩組、散文組及小說組的評審準則刪去「具香港本土特色」字眼,只保留「文學性、富有文學欣賞價值」(見表)。
吳美筠昨向本報憶述,第15屆評審會議時討論評審準則,康文署將上一屆、沒「本土特色」字眼的準則「拋出來」供參考討論,評審商議後達成共識,當作品文藝水平相若,亦可考慮詩作有否呈現「本土性」,署方當時沒異議,現時情G反映「評審有一套,但署方亦另有一套」。
明報記者 孫澤芳 林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