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策法過首關 北京向美嚴正交涉
美對台政策重大調整 稱等同於主要北約非盟友地位
【明報專訊】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14日通過旨在強化美台關係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該法案重點包括推動美台雙邊駐處更名、將台視同「主要非北約盟友」、未來4年對台提供45億美元軍事融資等,被喻為是1979年美台斷交及《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生效以來,美對台政策最全面的一次調整。儘管該法案在「外交」、軍事等領域提升了美台關係,但部分條文經修正後,已較原版發生變化,被指是要避免過度刺激北京。北京則就法案獲通過,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據路透社、美國之音報道,這部法案是由美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新澤西州民主黨籍參議員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和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共同提出。該法案審議曾兩度推遲,14日在外委會經約2小時討論後,以17票支持,5票反對獲通過。有關法案接下來須在本屆國會明年1月期滿前,經參、眾兩院全體審議通過,再送交總統拜登簽署後成法。對此,台灣外交部昨(15日)表示,台外交部將與美國會及行政部門維持緊密溝通,期待在美國會本屆會期結束前,促成法案立法。
美擬5年間供台百億軍援
根據這項法案,美國將計劃在未來4年內,為台灣提供45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資金,且在修正版指明這是「無償」的援助性融資(grant assistance),等同直接軍援,並加碼第5年再提供20億美元,合共於2023年至2027年期間,共提供65億美元軍援。
今次通過的版本,在涉及台灣地位的象徵性條款上,與原始版本有所不同。包括以等同於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地位來對待台灣,而不是直接指定台灣為「主要非北約盟友」;在駐美台灣機構「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一事上,將原先的「授權」改為「國會建議」;就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改稱「代表」,也刪除了這一職務任命須獲得美參議院確認的要求。
中央社報道,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對此認為,有關版本之所以調整,一部分是因立法技術,另一部分是有議員認為現在應該聚焦台灣安全議題,在討論過程中各種意見都顯示對台灣安全的關心。對於法案首關獲通過,台總統府表示感謝,在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亦稱「樂見其成」。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昨表示,有關法案嚴重違背美方在台灣問題上對中方所作承諾,「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如繼續審議推進甚至通過成法,將極大動搖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對中美關係以及台海和平穩定將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專家:美總統難掌政策方向
在法案表決前,拜登政府對法案中象徵意義類的條款表達關切。彭博社前天引述拜登政府內的匿名官員稱,這項立法將使得政策方向脫離總統的掌控。英國廣播公司引述學者分析指,有關修訂反映美國採取較保守做法,以免北京大幅度誤判而擦槍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