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出台一陣風 執行效果待驗證
夜間經濟的規模與質量,決定了城市活力與魅力。過去數年,夜間經濟被當局捧為公共治理熱詞,期望藉這一概念所蘊藏的有利要素,來激發消費和緩解就業。
2019年時值中美貿易戰正酣,為推動經濟結構內轉,當局開始力推夜間經濟,這一年被稱作「中國城市夜經濟元年」。當局選擇發展夜間經濟,在遭遇疫情衝擊的今天更清晰地顯示出,只是應對經濟現實的一種不得已考量。僅僅在夜間經濟被擺上^面前不久,當局還執著於對城市容貌進行「原教旨式」的復原運動,這兩者在以往的治理生態中被認為不能共容。
很多內地人曾通過「開牆打洞」開辦了小商店、酒吧或餐館,這些類似於香港臨街店舖的民生小店,後來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的寫照。但當官方決定讓北京變得更高端繁華,這些小店2017年被一次過封堵起來。
在一些大都市,當局常常因為一起意外事故,而發起大規模的驅逐外來人口或是拆除建築的整治行動。曾經爭相來到城市街頭擺攤的小販,最終被日夜不停上演的市容清理行動驅趕出走,但新冠疫情爆發後,當局為緩解經濟疲弱,曾一度開始呼籲需要盡快恢復「地攤經濟」。
夜間經濟近來再被官方重提,亦是基於對拯救消費內需和引導更多失業者謀生的迫切需要。但面對形式主義、「一刀切」的官僚作風,旨在激發夜晚消費潛能的政策,其執行情G又能否如願?抑或會出現反效果?只能留待時間驗證。
明報記者 王聖辰